字號:

廣西東蘭旱區鄉親9個月按票領水:每人每天20公斤

時間:2010-04-01 15:36   來源:廣西新聞網

  “水來啦!水來啦!可以接水啦!”當運水車開到設在公路旁的取水點時,早早等候在田埂邊上的河池市東蘭縣村民立即就歡呼起來。運水車一停穩開始供水,村民一齊涌了過來,大家都焦急地伸長了脖子望著前面的供水車。不少小孩子跟在奶奶的背簍後面,睜大著眼睛。
 

  按照往常,3月下旬的東蘭縣應該是春雨綿綿。而如今,雨就是不下來,“求也沒求來”。今年的東蘭,遭遇著60年不遇的大旱。

  3月28日,廣西新聞網記者來到廣西河池市東蘭縣的三石鎮巴造村,村民們一早就扛著水壺、挑著水桶到設在公路旁的取水點排隊取水了。讓記者難以想像的是,三石鎮巴造村從去年7、8月開始就已經沒有了水源(山上的水源已經乾涸),鄉親們每天的生活用水都需要政府定點供給,每人每天20公斤。

  排隊取水的人群中大多是老人、婦女,還有小孩,大家備齊水桶、水壺、背簍,每人手裏拿著一張“三石鎮政府抗旱救災供水票”。工作人員邊負責收水票邊提醒:“大家都有水,不要急,慢慢來。”他告訴記者,每2天就給鄉親們發一次水票,2天或3天送一次水,每人每次20公斤。

  隊伍裏,66歲的韋立頂忙著接水,臉上帶著笑容,“種子都買了,就等著下雨啊”,他説,等到6月份如果有雨,還可以趕上種一季的玉米、水稻,“原來是可以種上兩季的”。抬頭看天的時候,他的眼裏滿是對雨的渴望。因為他的腳有些不方便,記者與同行的幾個記者一起幫忙他提水到家。記者看到,在他家門口平臺上的兩個大水缸都裝滿了水,這是家裏和養的11頭豬3天的用水,實在沒有水用的時候,韋立頂在外工作的兒子會騎上摩托車去2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村民韋明道還擔心:“有時候即使我們再節約,這些水也只夠大家用2至3天。”

  在從老人家回來的路上,記者碰到接水人群中少有的男青年黃好騰。30歲的他本來在外打工,作為家裏唯一的男勞力,因為旱情他不得不返回家中照顧老人,同時幫助80多歲的鄰居取水。自去年6月份開始持續到現在的旱情使得他“不能出去打工賺錢,很著急。”年輕人此刻的願望是將屯裏的路改造得更好一點,方便老人們取水,“那樣我們也就可以放心的出去打工賺錢了”。

  記者手記:

  板結開裂的農田,發黃乾枯的莊稼,裸露的石頭,乾涸的水井。還有成排空空水桶的等候;背著背簍取水的老人,生怕灑掉了那麼一點點;一直捧著水但卻不捨得喝的旱區小孩子……廣西新聞網記者一路走來,深切感受到大石山區的鄉親們對水的渴望。在每天坐在村頭等送水車的時間裏,除了水,他們還在想些什麼?即使十幾公里外甚至更遠的地方,鄉親們也都要想方設法人挑馬馱的把水帶回家……

  而踩在三石鎮巴造村乾燥的田地上,堅硬如石,鏡頭裏深深的土地裂縫讓記者在按下快門的時候都覺得心疼和不忍目睹。東蘭縣政府的相關人員告訴記者,東蘭是廣西的大石山區,地方偏僻。這場大旱情“超過想像”,2009年東蘭全縣總降雨量同比減少了6成。

  因為大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年春節前第一站就是到訪巴造村,留下對聯“山清水秀生態美,人傑地靈氣象新”,橫批“日新月異”。鄉親們都説,溫總理的到來讓巴造村有水喝了,水利設施也修了。當然,這些都是東蘭縣大興水利工程的開始,興建農田水利渠道,改善農田灌溉,建設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抗旱村屯級公路等都將提上日程。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