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50年崛起之路:昔日落後邊陲 今朝風生水起

時間:2008-12-12 10:32   來源:新華網

  位於南疆邊陲的廣西在不少人的印象裏,一直是偏遠落後、老少邊窮的代名詞。正如歌仙劉三姐所唱的 “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

  而今,經過50年的自強不息、科學發展,廣西這個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一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昔日西南邊陲 今朝風生水起

  
廣西地處中國南部,沿海、沿邊、沿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它東鄰廣東,西連雲南,南臨北部灣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南與越南毗鄰,是中國通往東盟最便捷的國際大通道,也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

  回望歷史的腳步,這樣的地理位置似乎並沒有給昔日這塊史稱“八桂”的土地帶來多少福祉。由於自然、歷史等多方面原因,這裡長期被視為窮鄉僻壤。“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這裡特殊地貌的描述,或連綿或獨秀的大山,成就八桂美麗風光的同時,也給這裡的生産生活奠了一個落後的底子。而千里邊境線在很長時間內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當地的順口溜詼諧自嘲:全國都解放,我們在打仗;全國忙開放,我們在站崗;全國奔小康,我們喝米湯。1958年廣西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只有113元。

  上世紀80年代北海市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這一舉措如同清鮮的風,打開了廣西人的視野。或許正是從那時起,他們日漸意識到了自己所處位置的優勢,一種改變面貌的渴望悄然成長。

  隨後,在中央的關懷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穩步推進,八桂大地開始了“戰天鬥地”改變面貌的系列大會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防洪抗旱、興邊富民……從壯鄉的村村寨寨到北部灣的山山水水,一切都天翻地覆今非昔比。羊城晚報記者樊克寧曾在上世紀70年代在防城港那良鎮下鄉當知青,談起三十年間的變化,樊克寧感慨地説,當時從那良鎮到桂林,要走半夜山路再倒好幾次車,輾轉三四天才能到達,現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路程,變化太大了。

  近年來,廣西提出優先發展交通,海、陸、空立體交通運輸體系日趨完善。如今吃完早餐從南寧出發,到越南辦事吃午飯,已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目前廣西正加快建設以南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以沿海組合港和南寧空港為龍頭,以泛北部灣海上、南寧-新加坡陸路和南寧通往東盟國家航空通道為主軸,以廣西通往廣東、湖南、貴州和雲南方向運輸通道為主線的“一樞紐兩大港三通道四輻射”的出海出邊國際大通道,構建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乃至更遠的地方,變“神經末梢”為“國際樞紐”已成為廣西上下的共識。

  要加快發展首先要擴大開放。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在廣西南寧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東盟視角打開了廣西對外開放新窗口,成為帶動廣西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2008年1月16日,國家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把北部灣開放開發正式納入國家發展總體戰略,明確把北部灣建設成為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同年5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西欽州保稅港區,賦予北部灣經濟區最開放、最優惠的支援政策……

  昔日邊陲一躍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西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打造“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邁向“沿海發展新一極”成為廣西人的新目標新追求。

  發揮區位優勢,對接東盟區域合作,積極融入北部灣開放開發,成為整個廣西及所轄市的滾滾浪潮。首府南寧提出全面融入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著力打造中國--東盟資訊交流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和金融中心;素有“嶺南都會”美譽的玉林則搭上了東盟博覽會的“順風車”,以中小企業為主角的“玉博會”,成為玉林主動授受中國--東盟博覽會輻射的重大舉措;貴港以港為媒,充分利用西江“黃金水道”的內河港口優勢,推進江海聯動,主動融入多區域經濟合作;欽州提出建設北部灣臨海核心工業區,高標準建設欽州保稅港區和現代化集裝箱碼頭……

  八桂大地,風生水起,千帆競發。

  “我今有了好茶飯,也有山歌敬親人”

  與風潮涌動的開放發展之勢相比,老百姓日子的變化更顯得親切實在。

  29歲的盤芬是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葛坡鎮白牛村人,6年前嫁到這個村,如今這個6口之家種植30多畝水果,以臍橙為主,七八萬元的年收入使盤芬家的小日子過得殷實滋潤。説起剛嫁過來的情形,盤芬説,那時村裏的道路坑坑洼洼,住的基本上也都是瓦房,現在道路修好了,小洋樓也住上了,還發展了“豬--沼(氣)--果”、“豬--鴨--魚” 生態特色農業,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07年白牛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唐旺旗頗有信心地説,2008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會超過1萬元。

  廣西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十分適合柑、橙、柚、香蕉、荔枝、龍眼、芒果等水果生産。被自治區譽為“生態富民示範村”的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紅岩村,以發展“月柿産業+農家遊”的主導模式,走上了致富大道,一棟棟掩映在青山與柿園間的小別墅,令人不敢相信這是南疆農村的景象。據了解,廣西全區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已由1978年的120元增加到2007年的3224元,翻了4.7番,年均增長12.0%;農村貧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2100萬人減少到了2007年的68.9萬人。

  與過去相比,廣西農民的荷包鼓漲了許多,可花的錢卻在很多方面少了許多。富川葛坡鎮馬槽村村民何科強對此感受頗深。幾年前即患上腰間盤突出的何科強,因無錢治病一直拖著,直到今年才做了手術。他説,這要得益於新農合,參加新農合每人一年才交10元錢,而我光這次住院就報銷了2705元。何科強只是賀州乃至廣西廣大參合農民的一個縮影。目前賀州市新農合已覆蓋五縣(區)所有農村,農民參合率達85.54%。

  在太平天國運動領導者之一翼王石達開的故鄉--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坐落著貴港市第一所寄宿制民族小學。這所地處老、少、邊、山、窮、庫區的學校,學生以壯族孩子為主。這裡的學生除了“兩免”,每年還可獲國家補助500元。回想起當年借用供銷社房屋教學,四處勸家長讓孩子回校讀書的情形,校長覃殷祖感慨良深。2007年,廣西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08%;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4.33%。

  柳州下轄的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屬國家級貧困縣,融安縣屬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08年秋柳州市決定對融安、融水、三江縣城所在地以外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屬於農業戶口的學生免費提供午餐,市縣財政各承擔85%和15%,由此走出了一條“控輟保學”、 鞏固“兩基”的新路子。

  梧州市地處西江、潯江、桂江三江交匯處,是全國首批25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洪水肆虐之害。據了解,僅1994年梧州因洪災損失40個億,受災人口更是達到76萬人次。騎樓是梧州的特色建築,家住梧州市西江二路的李國楹説,騎樓的二層一般有個特別的設置叫水門,是為方便洪水浸街時出門搭船或就地購物用的。李國楹説1996年發洪水時的情形至今曆歷在目,水漲到26米多高,電臺隔時廣播水漲情況,居民要坐船出去買菜,沿街店舖全被浸泡……從1998年開始,梧州市投資6.5億多元人民幣建成了8.73公里長的河西防洪堤和3.7公里長的河東防洪堤,成功抵禦了2005年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同時也結束了梧州年年被水淹的歷史。

  在城市,在鄉村,憧憬美好新生活的人們歡欣鼓舞。今天的廣西人“不僅有了好茶飯,也有山歌敬親人。”

  科學發展守護南疆 “綠色畫卷”

  不少人認為,工業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難以兩全。廣西工業名城柳州,以自己的努力與實績成功破解了“工業與環保矛盾説”。

  作為一座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城市,柳州的重化工産業佔到了整個工業的70%以上,以前由於工業佈局不合理,“三廢”排放量大,柳州一度飽受環境“創傷”之苦。為了扭轉態勢更洗去“酸雨之都”的惡名,柳州打響了營造碧水藍天的生態環境保衛戰。今年7月柳州市更確定了“三個同步”的發展戰略,即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準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同步提高。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眉清目秀、氣定神閒的柳州。2006年10月溫家寶總理到柳州視察,稱讚柳州“山清水秀地乾淨”。

  旅遊盛名之下的桂林,更是將“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作為不懈追求。為了緩解建成區內山水與人文環境的壓力,桂林做出了“保護漓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戰略規劃。如今,旅遊與文化結合的典範《印象?劉三姐》已成為桂林乃至廣西的一張旅遊文化名片。

  北海的環保故事與“否決令”相關。日前有消息稱北海市人大常委會否決了市政府關於環境污染整治的專項報告。而在其後召開的政府整改會上,環保部門一位負責人不無“委屈”地表示:北海的空氣品質連年名列全國前茅,人大常委會的否決,不是因為環境出了問題,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不只在北海,在北部灣經濟區及至整個廣西,人們普遍感受到這種對環境“更高的要求”。

  2008年9月廣西提出科學發展三年規劃,對未來三年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做出戰略部署。人都説“桂林山水甲天下”,當地人卻不無自豪地説“廣西處處是桂林”,看起來這份自信不無根據。(張雪花)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