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醫科大學黃光武教授:從赤腳醫生到大學校長

時間:2008-11-25 11:11   來源:廣西日報

從赤腳醫生到大學校長一一

記廣西醫科大學校長黃光武教授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記者 劉琴 通訊員 靳芳卉

  在同行眼裏,他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專家;在下屬眼裏,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長;在學生眼裏,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今年7月,他代表廣西,作為建國以後有海外留學背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創業專家,應中組部邀請赴北戴河休假。他就是我國著名的耳鼻喉科專家、廣西醫科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黃光武教授。

  黃光武與新中國同齡,憑著對醫學的熱愛和肩負的使命,從赤腳醫生成長為大學校長。

  改弦易轍 自強不息

  黃光武從小喜歡下象棋,在欽州一中讀高中時,學校的校醫也是個棋迷,一來二去,兩人成了棋友,也開始幫校醫打下手,還不時看一些醫學書籍。校醫見他心善人靈,就教他一些用藥、配藥和處理傷口的基礎知識。時間長了,校醫有時因事不在,他就幫頂班,遇上同學感冒、發燒、肚子痛等,黃光武總能處理得妥妥噹噹,久而久之,同學們都親切地叫他“校醫仔”。

  1969年,黃光武作為一名知識青年,到欽州下南山村插隊。下南山村是個半島,鄉親們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沒有衛生室,也沒有衛生員,碰到大病小痛的,只能去其他衛生院。可是,一個太遠,一個又隔著河,如果是半夜三更要過河,渡船的老師傅耳朵不好,在河對岸叫破喉嚨也聽不見。

  插隊沒多久,一名女社員被雷擊昏,村民亂成一團,有社員主張用鐵棍壓她的胸部,黃光武立即制止。他按照農村醫生手冊的要求,立即做人工呼吸,並讓人通知衛生院。20多分鐘後,衛生院來人搶救,女社員活了過來。醫生長舒了口氣説:“幸虧你們搶救及時、正確,要是再晚20分鐘,就難説了。”第二天,公社廣播站表揚了黃光武,後來,他被選送去學習做“赤腳醫生”。

  1971年,國家恢復招收工農兵學員上大學,早就盼著接受專業醫學教育的黃光武也報了名,但是鄉親們捨不得這位醫術高超、樂於助人的小夥子,不肯放他走。於是,他為當地群眾培養了一名接班人。1972年,經過再三爭取和嚴格考察,黃光武進入廣西醫學院,成為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名大學生。

  畢業那年,本想回家鄉行醫的他卻留了校。最初,他想去外科,也許是因為個子矮小,不符合外科醫生的要求,他被分配到耳鼻喉科。“對耳鼻喉科沒感情,學的時間短,那幾個器官要靠光照,靠東西撐開才看得見。”儘管不樂意,但他還是找到了感覺,在做助教的半年時間裏,他成功地完成了100多例扁桃體切除手術,還嘗試了其他一些鼻、咽手術。

  1979年,國家開始恢復外派留學人員,一直堅持學習英語的黃光武對出國深造充滿嚮往,踴躍參加第2批考試並順利通過選拔。他想去英國康橋大學,可是去英美的名額沒有了,只有去日本的名額。領導動員年紀尚輕的他改去日本,可是,黃光武對日語一竅不通。隨後,他到廣州外國語學院學習了半年日語。去之前,女兒出生才40天。

  1981年,黃光武到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學習,在那裏,他發現自己所學的專業與想學的相去甚遠。出國前,黃光武深知廣西的鼻咽癌發病率在全國排第二,因此,他想把日本醫治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技術學到手,遺憾的是,他的導師卻是梅尼埃病的專家。雖然專業不對口,但他想:既來之,則安之!他堅信,多學一門新技術,對日後還是有益的。

  兩年的留學生活很快結束了。回國後,黃光武日思夜想的仍然是如何攻克鼻咽癌,以造福家鄉人民。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1986年,黃光武東渡扶桑與琉球大學簽訂了以鼻咽癌為主的頭頸部惡性腫瘤協作研究意向書。次年,他作為廣西醫科大學的首席代表第3次赴東瀛,跟隨琉球大學的小杉忠誠教授開展頭頸部惡性腫瘤與蛋白分解酶及血液的研究。

  人生的每一次抉擇,黃光武都“不由自主”,但他鍥而不捨,終成大器。

  淡泊名利 甘為人梯

  名利,于黃光武是“天高雲淡”。

  與琉球大學簽訂協作意向時,有領導提議,論文署名應堅持將中方排第一,黃光武不同意,他認為雙方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進,還沒幹活,就開始搶功,會影響合作。“眼光要長遠。”果然,後來日方不僅向學校贈送了價值400多萬日元的科研設備,還負擔了他們所有出訪、深造的費用。琉球大學的野田寬教授,為黃光武訂閱、郵寄日本耳鼻咽喉專業的3種學術期刊長達12年之久。

  從日本回國後,學校擬任命黃光武擔任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書記,他再三推辭。1995年,領導好説歹説,他才履職。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科研、教學中,黃光武不忘幫助同事,扶持後輩。他心胸寬廣,在論文署名中,從不計較排名先後,在他的影響下,耳鼻咽喉科越來越團結。一位年輕的同事,想從人工耳蝸方向轉向鼻咽癌研究。有人對黃光武説“一山不容二虎”,他置若罔聞,欣然應允。後來,兩人分別從事的早期診療研究與化療並發癥研究互為補充,相得益彰,鼻咽癌學科發展得越來越好。

  數年前,那坡縣的一位農婦,總覺得喉嚨裏邊有什麼東西,癢癢的咳不出又咽不下,3個月內跑了十幾家醫院,花了幾千元錢,總查不出原因,只能猜測是中年婦女常患的咽異感症。當她來到廣西醫科大學時,黃光武給她做了十分細緻的檢查,通過間接喉鏡,他看到一條深綠色長長的東西,猜測是螞蟥。螞蟥有個特點,你越拉它,它叮得越緊。黃光武讓病人吸入乙醚,病人和螞蟥都被麻醉了,黃光武用鉗子夾住螞蟥但並不拉它,就在螞蟥叮咬鬆懈的那一瞬間迅速將它拉了出來。在一旁的同事和學生看得目瞪口呆。農婦慢慢想起來,有一次插秧時,她將稀飯放在田埂上,一條小螞蟥不慎爬了進去,因為沒有咽下去,它竟然在喉部存活了3個月。“對病例要有一追到底的精神。”黃光武常拿這個例子教育學生。

  黃光武熱愛學生,甘為人梯。每年,報考他研究生的人都很多,這些年來,他一共送出16人赴日深造,其中8人取得了博士學位。前不久,倪海峰、楊涌、吳英鷹3位同學畢業,愛好書法的黃光武揮筆寫下“峰高無坦途”、“揚帆起航,勇往直前”、“鷹目獅膽女手,精益求精”3幅書法作品分別贈送給他們。

  眾望所歸 不負重托

  廣西是鼻咽癌高發病區,每年發病人數1.5-1.8萬人,其中有2000多人醫治無效死亡,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11.63%。黃光武開展的“廣西常見頭頸部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卻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推廣鼻咽癌的早期診斷,從1985年起,課題組在全國率先運用CT對鼻咽癌診斷進行研究,為鼻咽癌早期診斷和臨床分期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目前,CT已成為鼻咽癌診斷必須的常規檢查;他們在國際上首創會咽喉成形的新術式,使腫瘤根治及喉功能保存效果明顯優於歐美的S-K-T手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他對中晚期鼻咽癌採用多種放療技術,使廣西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他構建了完整的頭頸部惡性腫瘤防治體系;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晚期鼻咽癌的高血小板數、高血小板聚集功能、高凝血纖溶及高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的四高現象;他在國內外率先開展鼻咽癌放療後耳鼻並發癥的系列研究,等等。

  近20年來,黃光武獲得多項省部級獎:1989年,他協助陳祥燾教授解決耳蝸血管紋標本的電鏡掃描難題,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他與農輝圖教授一起完成的《耳鼻咽喉腔內檢查》教學錄影片,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評比三等獎;1993年,他與農輝圖教授共同開展的“聲門癌半喉切除與會咽喉成形術”獲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年,“激活物抗原和血小板功能與鼻咽癌浸潤轉移機制的相關研究”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鼻咽癌細胞凋亡與放射敏感性關係的研究”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也在這一年,由他主持的“樹突狀細胞提呈的EBV抗原與鼻咽癌特異性細胞反應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003年,黃光武的有關鼻咽癌研究項目,獲教育部“春暉計劃”科研合作項目資助;2006年,“廣西常見頭頸部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廣西科學技術貢獻特別貢獻獎,我區給予課題組50萬元的重獎

  因成績突出,黨和人民也給予了他應得的榮譽:1992年,他被評為廣西優秀回國留學人員;1996年,他獲廣西“五一”勞動獎章和“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1997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然而,作為學科帶頭人,他看重的是,2003年在全國22所醫科大學向國務院學位辦申請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激烈競爭中,廣西醫科大學脫穎而出,成為2003年國務院批復耳鼻咽喉專業獲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兩所醫科大學之一。他還看重,廣西醫科大學在鼻咽癌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顯著進步,將廣西的防治率從47.7%提高到60%多,並在多個方面保持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同步。

  有“諾貝爾獎策源地”之稱的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較早地進行了甲基化研究並取得了成效,黃光武得知後,立即派人去學,並將技術加以改良。現在廣西醫科大學進行鼻咽癌DNA檢測達到了兩個半細胞的靈敏度。這意味著,只要從鼻咽部提取兩個半以上的細胞,就可以診斷出是否患有鼻咽癌。當印尼的留學生前去瑞典求學這項技術時,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胡立夫教授對他們説:“其實你們不用老遠到歐洲來,只要去中國的廣西醫科大學就行,他們這方面的技術已經超過我們了。”

  2005年12月,受黨組織委託,黃光武接任廣西醫科大學校長,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在做好教學、科研、管理、外聯等工作的同時,他依然工作在第一線,堅持出診、查房,還親自給一些病人動手術,收集第一手病源資料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