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廣西合寨村

時間:2008-11-25 13:07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宜州十一月二十日電 題:少數民族農民開啟中國基層民主先河

  ——探訪“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廣西合寨村

  中新社記者 劉萬強 陸暢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五十週年大慶即將來臨之際,廣西一個名叫“合寨”的壯族村子吸引了眾多媒體關注。該村在中國最先成立了村民自治組織,開創了基層民主的先河,有“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之稱。合寨開啟的村民自治,與包産到戶、鄉鎮企業一起,被譽為三十年來中國農民的三大歷史性創造。

  從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乘車北行四個半小時,便抵達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從宜州再乘車沿崎嶇小路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位於兩座山峰之間的合寨村。

  首創“村民委員會”稱謂的是中國第一個村主任韋煥能,在合寨村果作社區嶄新的樓房裏,他向記者講述了中國第一個村民委員會誕生的過程。六十歲的韋煥能還是清楚地記得當年的情景。合寨是一個壯族聚居村,該村一九八0年已開始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隨著分田到戶,原生産大隊的凝聚力和約束力逐漸減弱,合寨大隊管理委員會對日益嚴重的賭博、偷盜等現象束手無策。當地農民對於治安混亂的狀況感到不滿,於是,合寨大隊果作屯第一生産隊隊長、當地中共黨員小組長韋煥能把該屯其他五名生産隊的隊長召集在一起,商議治安問題。此後,在村民們的共同商議下,韋煥能等人決定成立一個組織,維護屯裏治安。

  韋煥能對一九八0年二月五日這個日子記得格外清楚,這一天,果作村民委員會在宜山縣三岔公社合寨大隊果作屯(今宜州市屏南鄉合寨村)的一顆大樟樹下誕生。有一百多家農戶的果作屯有八十五戶派出了代表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産生了自治組織,全票當選的韋煥能將這個新組織命名為“村民委員會”,他本人則成為村民委員會主任。

  此後不久,經過民主商議,果作村委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和“封山公約”,村民們的紅印章和紅手印重重地印在這份三頁紙的約章上。村規內容包括:嚴禁賭博;不準在路邊、田邊、井邊挖鴨蟲;不準盜竊等。

  實行村民自治後,當地治安明顯好轉,經濟建設也快速發展,合寨大隊也隨後改為村委會,周邊縣份的村屯紛紛效倣建立村委會。當時,韋煥能和他的壯族鄉親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創舉揭開了中國農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歷史序幕。

  村民自治組織的出現引起了當時中國高層的重視,中國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民政部等迅即派出工作組實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廣西農民的創舉。一九八二年,重新制定的中國憲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是中國農村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一九八八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開始實施,逐漸在全中國範圍內推廣村民自治做法。 一九九八年,修訂後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正式施行,村民自治走上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一九九0年,合寨村委會依照法律、法規,在“村規民約”的基礎上,圍繞社會治安、村風民俗、財務管理等六個方面制定了具有約束力、較規範的《合寨村村民自治章程》,當地人將之稱為“小憲法”。村裏設置村民會議(村民自治權力機構)、村民代表會議、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等機構,對村委會進行監督。

  現任合寨村中共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韋向生説,二十八年來,通過村民自治,合寨村相繼解決了用電用水、新建校舍、硬化道路、水渠維修、建設籃球場等問題。

  作為中國基層民主的先行者,合寨村還在努力成為深化村民自治的開拓者。在今年四月合寨村進行的第九屆村委會選舉中,為保障外出務工村民的民主權利,該村還運用手機、網際網路視頻進行投票,約兩百名在外務工人員進行了遠端投票。

  如今,一棟棟樓房在合寨拔地而起,當年的土坯瓦房間或可見兩三處,斑駁的土墻上隱約可見當時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頭像,見證著當年的歷史。而合寨人在百年大樟樹下開啟的村民自治制度,已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深入人心。中國目前已成立了六十二萬多個村民委員會,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制度正不斷得到完善。(完)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