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十一月十八日電 題:紅岩瑤村巨變 窮山溝成“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中新社記者 周利朔
“我們紅岩村的油茶深受海內外遊人的喜愛,俗話説‘恭城油茶噴噴香,既有茶葉又有姜’,每位來旅遊觀光的客人都會喝上三、五碗,許多遊客就是衝著這油茶來的。我們村九十多戶人家,就有五十多戶開了家庭旅館,一般到了週末或者節假日,幾乎家家都住滿了享受‘農家樂’的中外遊客。僅旅遊一項每家一年可收入八、九萬元。”身著艷麗瑤族服裝的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岩村村民李杏芳,在自家三層小洋樓前一邊為遊客打油茶,一邊對記者説。
走進紅岩“廣西第一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碧翠恬靜、瓜果飄香的田園風光。五十多棟富有瑤家特色的小別墅掩映在萬畝月柿之中,紅彤彤熟透了的月柿把近處的田野和遠處的山嶺裝扮得分外妖嬈。水泥鋪成的街道整潔乾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太陽能和沼氣池。每一戶村民的別墅同時也都是生態旅遊的小旅館,家裏彩電、音響、空調、冰箱、電磁爐、消毒櫃一應俱全,大門外都挂著酒樓旅店的牌子,讓人渾然不覺這是在農村,仿佛是在城市裏的別墅小區,著實讓記者羨慕不已。
陪同記者採訪的恭城縣副縣長林武明説,過去的紅岩村是當地典型的貧困村,當時有句順口溜:“一隊二隊頂呱呱,三隊四隊燒泥巴,五隊六隊刨柿花,七隊八隊靠國家”,紅岩村就是那時的七隊八隊,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生産靠救濟。窮則思變,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紅岩村人上山墾荒種月柿,發展“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現在紅岩村生産的“恭城月柿”個大形圓,暢銷港澳、韓國和東盟等國家。二00七年紅岩村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九千元,其中旅遊年收入超四千元,一些家庭年收入超過了二十萬元,一舉成為“中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獲得“中國十大魅力鄉村”榮譽。
紅岩村村民朱健倫就是典型的生態農業的受益者。朱健倫告訴記者,他家有八畝月柿,過去單純將柿子出售給批發商,盈利不多,而且市場不好的時候,還會遇到壓價的現象。因此,他早幾年就做起了月柿批發業務,去年銷售了一百五十萬斤月柿到東盟,賺了五、六萬元。自從村裏開發農業觀光旅遊後,他妻子在家辦起了家庭旅館,“農家樂”已成家裏的主要收入來源。“過去我們兄弟四人和父母擠在泥瓦房裏,前幾年我利用賣柿子和開旅館的積蓄蓋了樓房,現在住的寬敞明亮多了。”朱健倫自豪地説。
從二00三年開始到現在,紅岩村已有五十多戶建成並搬進了三層洋房。像李杏芳這樣的經營能手,家庭旅遊業創收已經超過十萬元。李杏芳對記者説,一九九四年剛嫁到紅岩村的時候,家裏主要靠種水果有些收入,但也不多,僅能糊口而已。生活真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在建成新村,發展生態旅遊後。現在發展旅遊,水果和旅遊聯動,不僅水果帶動旅遊,旅遊也帶動水果。而且,“我們每年都會出去旅遊,在我們村裏,每家每戶都很和諧”。
林武明向記者介紹説,恭城是中國最年輕的瑤族自治縣,一九九0年成立以來,全縣上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至二00七年末,全縣種植水果四十二點二七萬畝,形成了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橙和桃類四大水果産業基地,水果産量達五十七點六萬噸,農民每人平均水果面積、産量名列廣西前茅,建有沼氣池六萬座,入戶率達百分之九十,居中國之最。榮獲聯合國“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中國生態農業示範縣等稱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