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各民族和睦團結紀事:心手相牽共繁榮

時間:2008-12-03 08:58   來源:《人民日報 》

  “看我今天壯山坡,好山好水好生活;家家都有新米酒,酒罈一開壯家樂。”一曲嘹亮的《山寨酒歌》,唱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50年的輝煌巨變,唱出了壯鄉父老的一腔豪情。

  2007年,廣西每人平均生産總值1.2萬多元,比自治區成立時的1958年翻了四番多;少數民族幹部是1958年的14.8倍,佔全區幹部總數的36.22%。在國家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世居廣西的12個民族心手相牽,共興共榮,建設出一個和諧文明的大家庭。

  民族地區未實現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

  路,不平;電,不通;水,不足。莽莽大山,阻隔著壯鄉群眾與外界的交往,也阻斷了這裡的致富路。上世紀90年代初,廣西仍有800萬貧困人口,佔全國1/10。

  “廣西農村貧困人口中,3/4是少數民族。一些邊遠山區的少數民族村寨自然條件非常惡劣。”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周健説。

  少數民族未實現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區未實現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沒有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進步,就沒有長久的和諧——這個共識激勵著廣西各級黨委和政府。

  從1997年起,廣西在貧困民族山區先後開展了“十項大會戰”,涵蓋了“村村通公路、通電、通廣播電視、解決人畜飲水、建設地頭水櫃、茅草房改造、村屯道路建設、改善貧困村辦學和醫療衛生條件”等難題。2000年以來,廣西又在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和大石山區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連續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廣西共投入近100億元,約有600萬人受益。”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胡德才説。

  廣西的毛南族和京族是兩個人口較少民族,3年來,自治區共安排專項資金1.6億多元,扶持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東興市77個人口較少的民族聚居村,建設了上千個項目。在聞名全國的“繡球之鄉”——靖西舊州,小小繡球不僅帶來吉祥如意,還帶來滾滾財源。這些年,舊州街以繡球為主的民族刺繡手工藝産業,年産10多萬件,創收200多萬元,僅繡球一項就實現每人平均增收2800元。

  那坡縣吞力屯楊桂金的住房裏,彩電、冰箱、消毒櫃一應俱全。這個46歲的壯族婦女還能用簡單的英語跟外國朋友交流。去年底,有對美國夫婦來她家過年,一住就是半個月。面對記者,楊桂金笑吟吟地説:沒準過兩年,我也組織鄉親們到美國走走呢!

  教育富腦袋 文化護根本

  “狗不犁田,女不讀書”,曾是廣西紅瑤人千百年來的“規矩”。如今,紅瑤女童不僅能上學,還有了“免費午餐”。

  今年9月1日起,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和融安縣的8萬多名農村學子吃上了“免費午餐”,初中生和小學生每人每餐2元。柳州市、縣兩級財政為此每年多拿出3350多萬元。一頓“免費午餐”的溫情,讓這3個縣在今年秋季開學回流了692名學生。

  為改變教育落後這個制約民族地區發展的“瓶頸”,廣西積極推行特殊的優惠政策,促進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多年來,自治區對自治縣考生和少數民族考生降低5至20分錄取。在民族自治縣和山區貧困縣舉辦寄宿制中小學民族班,在校生達38550人。大學民族預科班從初期每年招收500人擴大到1100人,先後向區屬高校輸送了1萬多名民族大學生。

  為保護壯文,1982年4月,廣西《壯文方案(修訂案)》公佈實施,開始有步驟、有計劃地在壯族地區的學校、農村、機關推行使用壯文。本世紀初,南寧市對城區650多條街道的道路標誌牌全部加上了壯文。2004年起,廣西積極利用民族語言和文字服務中國—東盟博覽會,增添了民族地區走向開放共融的氛圍。

  白褲瑤是瑤族的一個分支,總人口約3萬。南丹縣裏湖瑤族鄉是白褲瑤最集中的地方。為展示和研究白褲瑤民俗文化,2003年12月,裏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正式開館,成為我國第一座瑤族生態博物館。桂西北的侗族、苗族等世代居住的木結構吊腳樓,房屋密集,容易引發火災。廣西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在桂西北改水、改電、改灶、改寨,讓這筆民族文化遺産免受火災困擾。該工程投資8.2億元,覆蓋1157個50戶以上的連片木結構少數民族村屯。

  共同團結奮鬥 共同繁榮發展

  廣西結合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和單項條例,對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做出明確規定,以利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讓少數民族群眾當家作主有了基礎。

  “我是黨的優先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政策的受益者。”那坡縣政協副主席、苗族女幹部聶岳勤這樣訴説心聲,“我的進步除個人努力外,更多是得益於黨的厚愛和培養。”這些年來,廣西加大對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人才支援。其中,中央民族幹部管理學院的少數民族幹部“廣西班”,至今舉辦了6期,培訓學員310名;廣西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幹部學歷班,8屆共培訓學員400名;173名少數民族幹部被推薦到發達地區和中央國家機關挂職鍛鍊;1300多名少數民族幹部出國培訓……

  50年來,廣西各族群眾親如一家,團結和睦的事例俯拾皆是。在都安、大化等民族自治縣數十萬人口搬遷中,環江縣的壯、毛南等民族群眾,慷慨讓出祖傳坡地30多萬畝,安置瑤族等各族同胞1.4萬多戶、6.6萬多人。

  1984年以來,自治區共舉行了5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表彰了977個先進集體和2080名先進個人,先後有177個集體和171名個人榮獲國務院表彰。自治區主席馬飚感慨地説:“廣西有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各民族都很包容。少數民族與漢族、漢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團結奮鬥,促進了廣西的繁榮發展。”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