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出訪-相關評論
相關評論


 

南方週末:特殊時期中國新元首的首次出訪
 
 
  來源:      日期:2003-06-03 15:14

 

  □王義桅(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
  □張結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新元首的新風格

  國家主席胡錦濤5月26日至6月5日的歐亞之行,具有三大鮮明背景而為國內外所矚目:首先,中國這次是在抗擊SARS的鬥爭中以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其次,這是新一代領導人的首次國際亮相;第三,這還是中國首次接受八國集團邀請,參加其中的南北峰會。
  SARS時期流行的一個詞叫“負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責任政府、責任政治等提法一下子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為國際社會翹首以盼。中國對世界負有怎樣的責任,如何擔負這一責任,這是SARS危機提出的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重大問題。
  特殊時期中國新元首的首次出訪,將向國際社會表達中國向既定方向行進的努力不會停滯,同時展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外交新風格。
  胡錦濤的出訪,首先要體現他自信的執政性格與外交風格。西方一位外交官在談到中國與SARS的戰鬥時説:“顯然,局勢看來已經安全得能夠使他出訪了。”
  出訪前夕,外交部副部長劉古昌罕見地透露,為預防和控制SARS傳播,胡錦濤夫婦及其隨行人員提前一週“自我隔離”,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每人都接受照肺等身體檢查,並注射提高免疫力藥物胸腺肽。在中國,高級領導人的身體狀況通常屬於絕密級機密,因而此舉意義非同尋常。胡錦濤這一自信、負責的舉動,立即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
  隨著出訪準備工作的展開,胡錦濤的務實外交風格也得以展露。繼1998年取消去機場迎送國家領導人回國與出訪後,中共中央日前又以胡錦濤的出訪為起點,作出決定,要求以務實、精幹、節約的原則安排出訪活動。按照中國新的禮賓改革規定,胡錦濤26日下午離開北京時,並沒有像以往那樣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送行儀式,他結束訪問回國後也不再舉行歡迎儀式。而且,胡錦濤這次的隨行人員也比以前國家主席出訪時有明顯的減少。這是與國內報道中減少領導人在媒體的曝光率,體現親民、貼近生活的原則相一致的。
  事實上,胡錦濤的此次出訪,並非一個單獨的外交行動,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關於SARS問題特別會議,副總理吳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向國際社會坦承中國的疫情和抗擊非典的經驗。這些外事活動作為一個前後連貫的整體,集中體現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進一步開放自我、融入世界的姿態。
  一個自信、務實、開放、負責的中國,正是世界所期待與歡迎的。
  落實新“三環外交”戰略
  過去有一種説法,華爾街一打噴嚏,世界經濟就會感冒。現在外界也有一種説法:中國一打噴嚏,世界都戴口罩!這種説法至少映射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二是世界對中國仍心存某種提防。
  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新領導人的出訪方向,是耐人尋味的。細心的人也許還記得,去年底的十六大報告中對中國外交的優先次序進行了重要而微妙的調整:優先次序依次為大國關係、周邊關係、第三世界,這三者組成新時期中國的“三環外交”,同時強調中國繼續積極參與多邊外交。
  具體落實“三環外交”政策,就是以增進共同利益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關係,以塑造共同安全加強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係,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共同使命增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
  此次胡錦濤的出訪活動主要涉及中國同鄰國(俄羅斯、哈薩克、蒙古國)、主要發達國家(八國集團)和發展中國家(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的關係,推進中國的雙邊外交(中俄、中日、中美、中法等)和多邊外交(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第三次會晤),事實上正是第一次全面貫徹中國新外交政策的大舉動。國內外媒體一致認為胡錦濤的出訪意義重大,而其所以然正在於此。
  今天,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是外國直接投資與出口市場,而以八國集團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僅是外資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因此,從發展的角度講,中國外交首先要處理好的是與發達國家的關係。而其關鍵是做好增進共同利益這篇文章。
  因此,參與八國集團會議無疑符合中國的根本國家利益。此次出訪,胡錦濤將和八國中的美國總統布希、日本首相小泉、法國總統希拉克(另外還有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重要的雙邊會晤,直接集中地與發達國家接觸,並同這些重量級世界政治人物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
  作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首次出席于5月29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第三次會晤。此次上海合作組織首腦峰會將發表一個聯合聲明,批准一系列有關機構建設的文件和一些重要決定,尤其是將決定由中方擔任該組織秘書長,秘書處將長設在北京。
  這將標誌著上海合作組織從初創階段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以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為首要任務的上海合作組織功能增強,無疑有利於維護中國與北部鄰國的共同安全。
  與此相關,胡錦濤此行還將對俄羅斯、哈薩克和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北上”顯然成為此次出訪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同中國第三代領導人加強與南部鄰國——東盟國家與印度——的關係,倡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南下”外交戰略相得益彰,反映出中國正在全力打造對中國未來幾十年發展至關重要的周邊環境——尤其是南部的經濟利益環境與北部的安全利益環境。
  而胡錦濤此次歐亞之旅的一大亮點,正是落實中國新“三環外交”的最後一環:代表發展中國家出席八國集團的南北峰會,這將是中國領導人首次與八國集團的親密接觸。伊拉克戰爭對聯合國的權威提出了挑戰,國際社會也有聲音主張以八國集團取代聯合國作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中國從現在開始參與八國集團會議,無疑巧妙地為中國在國際序列中佔了一個位:一方面與八國集團這一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傢俱樂部加強了聯繫,另一方面,又仍然以發展中國家的面貌自處,伸張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一共同使命。
  中國應持哪種“國際身份證”
  作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首次出訪,胡錦濤此次參加八國集團關於世界發展問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是法國和西方世界傳遞給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的友好姿態,儘管象徵性大於實質性,但仍是具有里程碑意義,至少標誌著中國進入發達國傢俱樂部的可能性空前增大。
  SARS疫情、朝核局勢和世界經濟發展等問題將成為八國峰會的主要議題。中國受邀請這一動作本身,就表明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經濟復蘇乏力、南北差距擴大——的解決離不開中國。因此,胡錦濤成為國際舞臺上的新“主角”自是必然,中國的世界化程度也將因此迅速加深。如此,緊接著的一個問題是,國際社會將藉此窺測中國將如何定位自身的國際身份。
  中國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國享受了“入世”談判門檻低的好處。但或許許多人不知道,在參與制定世界貿易規則、貿易糾紛等問題上,發展中國家是處於不利地位的,這就是所謂義務與權利的對等。所以從國家利益的另一面來講,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又是希望自己被作為成熟的發達市場國家對待。這其中就産生了矛盾。
  中國的國情和總體經濟基礎決定了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身份,但從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上看,中國早已加入了發達國家行列,甚至超過了某些發達國家。因此,如何定位中國的國際身份,以最大限度增進與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成為擺在新一代領導人面前的重大挑戰。
  中國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功地進入了經濟領域的國際俱樂部。據世貿組織數據,2002年中國的商品出口額比上一年增長了22%,達到3256億美元,已經超過了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德日法的世界第五大出口國。但是,由於人民幣尚不是完全可兌換貨幣,中國對世界貨幣、金融市場的影響仍然有限。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從結構和品質的方面講也不夠理想;加上體制差異等方面因素,中國短期內還不大可能成為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
  加強同八國集團之間的對話,而不急於加入八國集團,這目前仍是最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外交策略,也是對中國國家地位的準確定位。
  中國“入世”,是以中國向世界敞開市場、世界向中國敞開市場的方式完成的,這一方式堅定了中國成為國際遊戲規則的參與制定者而非體制外的革命者這一角色定位,是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的全新起點。
  而胡錦濤的這一歐亞之旅,正在這一起點開啟的廣闊道路上。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