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十年磨劍初顯鋒芒百尺竿頭再鑄輝煌

時間:2011-09-29 13:18   來源:廣西日報

  “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縣”是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西部12省市區的1000多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從發展水準、發展活力、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對縣域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進行的測算排名。武鳴縣能夠連續10年入選,是對我們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良好成績的一個肯定。然而,10年來,武鳴雖躋身百強之列,但排名並不理想。提出建設“更高水準”西部強縣目標,就是要求武鳴縣在繼續入選“百強”的同時,縣域經濟實力上大提升,綜合排名更靠前,人民生活更幸福。

  “十二五”時期,是武鳴縣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大跨越、大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將緊緊圍繞“壯二強一提三”這一戰略目標,把提高人民福祉作為重要目標,更加注重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增強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有效凝聚起全民力量,為建設更高水準的中國西部強縣等發展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十年磨劍顯鋒芒,百尺竿頭鑄輝煌。我們將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一主題,緊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主線,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再創武鳴經濟社會發展新輝煌。

  ——武鳴縣委書記黃國健感言

  武鳴縣緊緊圍繞“建設開放富裕和諧新武鳴”目標,按照“壯大第二産業,做強第一産業,提升第三産業”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功走出一條“一二三”産業比翼齊飛、獨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新路子,在全面建設更高水準的中國西部強縣征程上,取得了優異成績。2010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149.3億元,比2005年增加92.1億元,年均增長16.3%;財政收入8.75億元,年均增長21.1%;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累計完成330.5億元,年均增長44.8%。近年來,武鳴縣先後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百縣林改典型縣、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自治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縣、自治區城鄉風貌改造二期工程先進單位、廣西特色畜牧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上,武鳴縣又被評為2010年度中國西部縣域經濟百強縣之一,連續10次獲此殊榮。

  加快新型工業化

  挺起經濟新脊梁

  武鳴縣積極實施工業經濟大會戰,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擴大生産規模。重點培植壯大建材、制藥、機械製造、紙塑包裝、農副産品加工、林産品加工六大優勢産業。同時,以伊嶺工業集中區為載體,瞄準投入高、技術含量高、産出高、污染少的方向,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北部灣以及東盟等國內外區域經濟合作,主動承接産業轉移,促進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發展。2010年,縣本級工業産值127.68億元,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長31.5%。三次産業結構由2005年的44.7:29.0:26.3調整為31.2:47.7:21.1,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武鳴縣還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導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爭創名優産品,增強工業主導地位。近年來,成功引進國內水泥生産十強企業——浙江紅獅集團,中央企業——保利集團和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等強優企業,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4個,項目計劃總投資78億元;累計合同引資134.6億元,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長31.2%;累計實際到位內資72.7億元,年均增長35%;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194萬美元,年均增長32%。

  “十二五”時期,武鳴將依託良好區位優勢和既有産業基礎,圍繞國家政策導向,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把工業經濟打造成推動武鳴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力爭到2015年,全縣工業總産值達到560億元。首先,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新突破,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大力培育發展新材料、電子資訊、節能環保、生物質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其次,堅持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高傳統産業競爭力。改造提升建材工業、木薯澱粉等傳統産業。整合資源,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引進和提升新技術,充分利用豐富的木薯資源,生産生物質天然氣,打造國家級生物質能源核心基地。再次,夯實工業發展平臺,把伊嶺工業集中區作為集聚項目産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完善各項配套設施,推進工業集中區城市化;充分利用平陸工業園區的區位優勢,不斷提升園區項目承載力和資源集聚力,建設成為武鳴縣工業集聚的新高地。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打造新型農業強縣

  武鳴縣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農業新産品新技術,促進農業生産基地化、産品標準化,著力提升農業産業化水準,帶動農村和農業經濟全面繁榮,努力實現“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集中供水,使農村自來水供水率達到90%以上。大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全縣120座水庫的除險加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本建成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路體系。分步實施農村生態家園建設,打造功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示範村屯。

  堅持強基固本戰略,以良種良法、先進農業技術促進傳統農業增産增效。實施超級稻種植推廣、木薯等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等項目,大力推廣應用免耕技術、農作物“三避”(避雨、避寒、避曬)技術和間套種技術。培育壯大新型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提高農作物綜合機械化作業率。

  注重發展新興優勢農業産業,大力發展秋冬種、無公害蔬菜、生態桑園、林下經濟等新興産業。實施“雙三十億”工程(養殖業産值30億元以上、加工産值30億元以上),不斷擴大優勢農産品標準化、規模化、産業化養殖。注重培植發展農産品加工龍頭企業,全縣農産品加工率達42%。

  “十二五”時期,武鳴將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化蔬菜、精品水果、旅遊觀光等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打造新型農業強縣。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紮實推進全國農業機械化示範區建設,延伸農産品産業鏈條,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打造2至3個全國、全區知名農産品品牌;不斷提升水産畜牧業規模化、産業化水準,進一步提高養殖業在大農業中的比例,建立健全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體系,強化農産品和農資市場的監管,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著力推進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集中供水,使農村自來水供水率達到90.8%以上,確保農村飲水安全。

  全面提升第三産業

  加快建設“三宜”城市

  武鳴縣注重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文化旅遊業為龍頭,以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業為重點,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水準,一個“三宜”(宜商、宜居、宜遊)城市正撲面而來。

  不斷加快第三産業的發展速度,開拓城鄉消費市場。進一步完善衛星電視接收系統、行動通訊、網際網路等資訊服務設施。目前,“三農”科技服務網、“12316”三農熱線等資訊網路覆蓋全縣,農産品供求資訊實現全國聯網,電子辦公自動化系統等電子資訊網路建設不斷完善,被列為全國縣域經濟資訊化試點縣。201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億元,年均增長18.9%。

  旅遊業方面,積極整合旅遊資源,並加大宣傳力度。伊嶺岩風景區與大新德天瀑布、靖西通靈大峽谷等景區聯合成立“山水畫廊——廣西德天旅遊聯盟體”,花花大世界等景區景點知名度不斷提高。此外,大力發展農業生態觀光、農家樂等新興旅遊項目。“十一五”期間,全縣年均接待遊客200萬人次以上,累計實現社會旅遊總收入10.54億元,年均增長16%。

  “十二五”時期,武鳴將利用自身旅遊資源結合旅遊項目市場化開發,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旅遊景點景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的旅遊經濟增長點,大力推進旅遊資源資本化運作,使旅遊産業成為經濟發展新一極。發展壯大特色旅遊業,鼓勵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休閒、農家樂項目,加快建設一批星級賓館、酒店商住一體化項目,提高舉辦大型活動的承載能力。同時,推動商貿物流業齊頭髮展。加快五海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步伐,不斷合理佈局商業網點,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完善商業流通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商品專業市場,建成一批現代化、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商品集散中心。

  緊緊抓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把武鳴列為中等城市的契機,以爭創省級園林縣城為目標,修編城鎮規劃。大力實施“東拓西聯、完善城北、重點向南”戰略,全力推進縣城建設,不斷拉開縣城框架,擴大縣城區域面積,實現與南寧同城化發展。加快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城市建設“1236”工程,完成南寧至武鳴城市大道、縣城主要河段堤路園工程等一批重大市政項目。建成武鳴體育館等公共服務設施,使縣城城區公用配套設施更加完善、服務功能更加齊全。繼續實施村屯道路建設,對各鎮的市容市貌進行美化、亮化,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統籌協調社會發展

  提高人民幸福指數

  近年來,武鳴縣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全縣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85.1%,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減少貧困人口2.5萬。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保持在96%以上。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全縣空氣品質保持優於國家二級標準,主要河流水質達到或優於類水標準,建造農村沼氣池10.8萬座,戶用沼氣池擁有量全區第一。完成28家澱粉、酒精等高污染企業的環保設施改造。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源,節能減排工作順利推進。教育品質不斷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達到100%;困難群眾生活保障水準得到提升。

  “十二五”時期,武鳴將在做大做強經濟的同時,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實解決城鄉貧困家庭住房問題,讓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根據本縣實際情況,制定並實施“126”教育強縣戰略,加快教育結構佈局調整,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積極推進學前教育建設,鞏固提高基礎教育,整體推進素質教育,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此外,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等,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讓人民群眾在文明誠信、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中安心、幸福地生活,實現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上的新突破。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