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趙啟正:公共外交重在實踐,應培養自覺的公共外交意識

時間:2012-04-12 13:1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第二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于2011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開班。本屆大講堂邀請3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全國80多所高校的近300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的演講。

  趙啟正以“開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義”為題,從什麼是公共外交、開拓公共外交是建立良好國際環境的必然選擇、培養自覺的公共外交意識三個方面向傳媒學子們闡釋了公共外交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公共外交人人有責,要樹立公共外交的高度責任感,除了政府和官員應當承擔公共外交的責任之外,凡有機會、有能力的民間人士都應當有參與公共外交的自覺性。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有比較的眼光,“內知國情,外知世界”。我們要認識到世界處於進步和發展中,並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才能正確理解自己國家的進步與不足。中國改革開放30年內走過了外國上百年走完的道路,如此巨大的成績也伴隨著很多代價。並且,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産生的社會問題也較多。在公共外交中,我們一方面要表達克服困難的信心,另一方面應當謙虛、實際。外國人常用“中國模式”來肯定中國的進步和成就,但對中國模式的定義卻各不相同。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的理念、政策、實施過程、成就和不足是研究中國模式最好的案例,研究中國案例比研究中國模式更具體。

  二是能夠跨文化交流。首先,是跨語言的交流。跨語言未必等於跨文化,甚至會出現很多錯誤。如“龍”在中英文語言中差異巨大,而外國人常將它與“中國威脅論”聯繫起來。鄧小平同志曾説過“韜光養晦”,是指我們在國際鬥爭中不要當頭、要保持低調,但在很多場合卻被外文翻譯成“隱藏野心,收起爪子”。其實,韜光養晦本意是指一種修養和品質,而非陰謀。正如義大利名言所説,“翻譯即是背叛”,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其次,是跨生活方式的交流。例如,有些外國官員不理解中國的酒文化,反對“強迫喝酒”;而有些國家卻有自己的酒文化,官員喜歡喝酒。跨生活方式的交流中,最複雜的是宗教信仰。我曾和一位美國的宗教領袖討論上帝和聖經、宗教和科學、宗教和社會等問題,就有神論和無神論進行直接的對話,而部分美國媒體對中國無神論者和美國布道師的友好交流表示不可理解。

  三是不但會説,而且會聽。聽是説的基礎,傾聽外國人説什麼、外國是怎樣,可以了解外國人對中國哪些問題有興趣、哪些問題有誤會、哪些問題想知道,有助於具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基本禮儀的層面。在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交流的內容非常重要,而禮儀則是為思想交往服務的。

  四是善待媒體,有一定的新聞素養。媒體是傳播公共外交的載體,在公共外交中對待記者一定要實事求是,我有一個忠告:“記者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學生,不是你的敵人,不是你的朋友。”記者具有自身的獨立性,而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在心、心平氣和在表、有理不在聲高。此外,在對待美國記者方面,我有三條建議:一是適度幽默;二是不要意識形態用事;三是不要表現得過於聰明。

  並且,公共外交重在實踐。公共外交是一種廣泛的、長期的、基礎性的國際工作,公共外交是一個了不起的跨文化交流的大工程,它是一種軟力量的表達,這種表達往往是比較柔和的、容易被理解的。它不一定需要用外交辭令、內容全面,最好是從各個角度生動地展現不同的風采,同時要傾聽對方的意見。在此,我以胡錦濤總書記論公共外交的一段摘要作為總結——“開展好公共外交是新形勢下完善我國外交佈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外交工作的重要開拓方向。努力引導國際輿論客觀看待我國發展,增進外部世界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樹立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總而言之,公共外交的任務就是把一個真實的中國表達出去,克服外部世界對中國的誤會。而公共外交最大的基礎是國家本身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上,公共外交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整個演講過程中,趙啟正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睿智而幽默的演講風格感染了在座的傳媒學子,現場迸發出一陣陣歡笑和熱烈的掌聲。(徐穎)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