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士、法學碩士、經濟學博士,高級記者,長江新聞獎項獲得者。曾任人民日報記者、經濟部工業交通組組長,中國改革報常務副總編輯,中國資訊報總編輯,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2005年至今兼任省青聯副主席,2008年任省政府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書記,省九次黨代會代表,九屆省委委員。
時間:2009-09-16 14:04   來源:SRC-423
<H1>王清憲:五千年華夏文明情牽晉臺</H1>
<DIV class=mainbox_01 style="COLOR: #006aa2; TEXT-ALIGN: center">時間:2009-09-16 14:12   來源:台灣網</DIV>
<DIV class=mainbox_02 id=textsize>
<P align=center><A style="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RIGHT-WIDTH: 0px" href="http://www.taiwan.cn/xwzx/jdxw/200909/W020090916513298393587.jpg" OLDSRC="W020090916513298393587.jpg"><IMG style="WIDTH: 516px; HEIGHT: 388px; hspace: 0; vspace: 0" height=388 hspace=0 src="./ftsl/200909/W020090917523149519994.jpg" width=516 border=0 OLDSRC="W020090917523149519994.jpg" /></A></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倣宋_GB2312>山西省政府秘書長王清憲(資料圖片)<BR></FONT></P>
<P>  台灣網9月16日太原消息 2006年,話劇《立秋》在臺灣演出獲得空前成功,不少觀眾連續三次觀看,每當“勤奮、敬業、謹慎、誠信”這句臺詞出現時,臺上臺下就一起大聲吟誦,一起含淚禮讚。激發人心的晉商精神,震動了整個寶島。</P>
<P>  如今,通過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推動轉型發展,實現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跨越,已經成為山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在晉臺交流交往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已經成為連接兩地情感,傳遞同胞友誼的橋梁和紐帶。</P>
<P>  在國慶六十週年前夕,台灣網記者專訪了山西省政府秘書長王清憲,為兩岸網友講述晉臺交流的過往和未來。</P>
<P> <STRONG> 記者:王秘書長,您好!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週年,60年來兩岸關係經歷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如今,兩岸關係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在這個大背景下,您怎麼看山西與臺灣交流交往的發展?</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上個世紀40年代末,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有許多同胞遠別家鄉去了臺灣,據我所知山西去臺人員就有37000多人,海峽兩岸到目前還處於一種分離的局面。從過去的老死不相往來到老兵回鄉探親,從人員往來到經貿文化交流,從“兩會”恢復協商到“三通”真正實現,這樣一個巨大的變化確實讓我們為之感慨。高雄市山西同鄉會理事長林壽山先生,是我們山西壽陽人,在去年回鄉考察時深有感觸地説:兩岸便捷的互通管道,讓所有同胞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山西的建設發展,使兩地的交流合作更加通暢順達;兩岸直航的開通,讓“萬里家鄉一日還”的期盼真正成為現實。我想,這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給兩岸同胞真正的實惠和福祉,是兩岸同胞應該共同珍惜和維護的發展局面。</P>
<P>  山西和其他省市一樣,從1949年到1979年,兩岸經歷了長達30年的隔絕。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山西和臺灣的交往才邁開步子,從90年代中期晉臺兩地的交流合作逐步進入快車道,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山西與臺灣的交流合作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以電子、冶金、農業種植為主體的經貿合作穩步發展,有規模、有特點;以服務台胞為目的具體工作貼近實際,有政策、受歡迎;以華夏文明看山西為載體的交流交往繁榮熱絡,有影響、有特色。山西與臺灣交流合作的不斷發展,就是服務於山西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服務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P>
<P> <STRONG> 記者:我們注意到,您對山西與臺灣交流合作的三句話概括,既系統又具體,很有特色,能不能給我們重點介紹一下山西與臺灣經貿合作的發展情況?</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臺商在山西的投資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截止2008年底,全省累計批准臺資企業353家,總投資24.77億美元,合同臺資22億美元,全省臺資企業大陸從業人員8萬餘人。縱觀我省對臺經貿發展,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由緩至快,從低到高。</P>
<P> <STRONG> 記者:一緩一快,一低一高,怎麼講?</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我舉兩個例子,2006年至2008年三年間,全省吸引臺資投資總額近14億美元,合同臺資13億多美元,合同臺資佔累計合同臺資的62%,吸引臺資增長迅速;2000年之前,投資項目規模小,投資額少,2000年之後,以郭臺銘先生為代表的大臺商和大企業開始進入山西投資,臺商在我省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增至16家。</P>
<P>  從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到,山西與臺灣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這是我省抓住“金融危機潛在機遇”期、臺資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兩岸經貿進一步開放等有利時機,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帶動招商引資的一個明顯成效。臺灣知名企業旺旺集團、臺灣上市公司宏全集團等一批企業已經入駐山西,特別是太原富士康科技工業園未來將有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鎂鋁合金科技製造和研發基地,太原也因此將成為世界“鎂都”。</P>
<P>  <STRONG>記者:一個好的發展趨勢的形成,離不開方方面面的支撐和支援,山西省在惠臺政策等服務台商、臺企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咱們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營造一個好的的投資環境,是我們一直以來所致力的一個基本方略,我覺得可以把它概括成“三個好”。一是把政策性的規定制訂好。這幾年,我省先後出臺了《山西省鼓勵外商、港澳臺同胞及華僑投資實施細則》、《山西省鼓勵臺灣同胞投資辦法》,大同、太原、晉城還出臺了《臺胞投資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2004年、2005年,省政協、省人大先後兩次組織政協委員、省臺辦、省商務廳,集中兩個月時間進行了貫徹《臺胞投資保護法》執法檢查,及時協調相關部門解決了存在的問題,這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推動依法行政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把經常性的制度堅持好。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臺商投訴協調工作,我省建立了以臺辦為召集人、20家相關單位組成的“臺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市、縣三級臺辦還建立了“臺商權益保障工作聯繫人制度”,“臺商投訴協調工作制度”,“臺資企業走訪制度”和“重大節日走訪慰問制度”等真正實用、管用、起作用的規範化、人性化的工作制度。第三,就是把具體的事務落實好。“把實事做好,把好事做實”,是我們服務台胞、臺企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想通過三個方面讓大家來了解這方面的情況:一是高效率做好臺商投訴協調工作。2007年至今三年間,我省依法協調解決臺商投訴案21件,當年結案率在90%以上,2007年結案率達100%。二是積極務實地協助臺資企業解決融資困難。今年,為幫助臺資企業解決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問題,我省召集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以及12家臺資企業負責人,專門召開銀企座談會,實實在在幫助臺企渡過金融危機影響期。三是設身處地為臺商提供人性化服務。近年來,我省在臺胞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急臺胞所急、想臺胞所想,為他們提供了一站式全程服務,特別是在去年,我省就落實好教育部、國臺辦《進一步做好臺灣同胞子女在大陸中小學和幼兒園就讀工作的若干意見》,省、市、縣三級臺辦聯合教育部門專門轉發並制定了落實“意見”的具體工作措施。通過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務,真正在全省營造了一個有利於臺商生活、投資興業,拴心留人的軟環境。</P>
<P>  <STRONG>記者:我們知道山西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地方,特別是近幾年在臺灣的人氣指數不斷攀高,目前在島內已經形成一種“晉文化熱”,您怎麼看這一現象?</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民俗薈萃,被稱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千百年來在山西這塊沃土上蘊育而生的三晉文化與臺灣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出現“晉文化熱”,説到底其實就是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意識的外在昇華。我給大家列一組數據:1994年開始,在晉臺雙向交流起步階段,我省平均每年交流項目在30個左右,涉及領域僅為文化和學術,人員有200多人次。2000年以後,我省年平均交流項目增加到近100個,涉及文化、教育、學術、衛生、體育、科技、經貿、民間民俗文化等各個領域,人數超過1000人次,人員涵蓋了臺灣民意代表、黨派人士、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基層民眾等各個階層,整體交流增長了60%還要多。截止2008年,山西與臺灣開展雙向專項交流達828項,晉臺兩地參與交流的人員達到8500人次,其中臺胞來晉6200人次,我省人員赴臺交流2300人次。此外,近三年來晉從事旅遊、考察等活動的臺胞人數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長。</P>
<P> <STRONG> 記者 :數字增長的背後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力量倍增?</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正如你所説,通過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推動轉型發展,實現自然人文資源大省向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的跨越,已經成為山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在晉臺交流交往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已經成為連接兩地情感,傳遞同胞友誼的橋梁和紐帶。具體講就是八個字:一個載體,兩個品牌。這個載體就是“華夏文明看山西”,這是我省近年來全力構建的一個晉臺文化交流平臺。兩個品牌,一是打造以佛教文化、晉商文化、根祖文化、信仰文化、民俗文化為主的文化交流品牌,其中以五台山、雲崗石窟、喬家大院、平遙古城、洪洞大槐樹、解州關帝廟最具吸引力,“臺灣百人根祖文化交流”、“臺南三晉歷史文化尋蹤”、“臺灣婦女協會晉商文化之旅”、“臺灣記者三晉行”等大型交流活動相繼成功舉辦。二是打造以反映晉商文化、黃河文化、山西地方特色文化為主的優秀品牌劇目,其中要數大型話劇《立秋》,舞劇《一把酸棗》、《舞動黃河》,歌舞劇《黃河情韻》赴臺交流演出最為轟動,可以説是真正在島內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山西文化熱。</P>
<P>  <STRONG>記者:據我所知,《立秋》在臺灣演出都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為什麼會取得這麼大的成功?</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你説的一點都不錯。其實不只是《立秋》,其他的幾臺演出也都是觀眾如潮,場場爆滿,一票難求。2006年,《立秋》在臺灣演出期間,不少觀眾連續三次觀看了演出,每當“勤奮、敬業、謹慎、誠信”這句臺詞出現時,觀眾就和演員一起大聲吟誦,一起含淚禮讚。臺灣原文化建設主管部門負責人申學康説:“看了這個戲,真是太感動了,晉商精神我們都非常需要,臺灣人民要感謝大陸人民。”《舞動黃河》在新竹演出時,劇場內1200個座位全部坐滿,劇場外面還有2000人進不來,後來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又放進800人站著觀看演出,這算是破例了。《黃河情韻》在臺北演出,主持人宣佈晚會結束時,全場竟無一人離席,觀眾向演員報以熱烈的掌聲並揮手向演員致意長達十多分鐘,久久不捨離去。從《立秋》到《黃河情韻》,我省這四部作品的産生和臺灣演出的轟動,它不是一種偶然,它是我省近年來持續探索和著力打造文化精品的優秀成果。事實也證明,傳統文藝是可以超越黨派之分,地域之隔,是大家可以共同接受的文化價值和生活理念。</P>
<P>  <STRONG>記者:站在兩岸關係新的歷史起點上,您覺得晉臺兩地的融合點在哪,您如何定位晉臺合作的未來?</STRONG></P>
<P>  <STRONG>王清憲:</STRONG>山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五千年厚重的華夏文明史,情牽晉臺兩地。山西又是晉商故里,誠信、明禮、開放、創新的商業環境,定會成為共創雙贏的理想平臺。一句話:開放的山西歡迎你!(任海波/李徽)</P>
<P>  <STRONG>王清憲簡歷</STRONG></P>
<P>  哲學學士、法學碩士、經濟學博士,高級記者,長江新聞獎項獲得者。曾任人民日報記者、經濟部工業交通組組長,中國改革報常務副總編輯,中國資訊報總編輯,山西省人民政府第一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2005年至今兼任省青聯副主席,2008年任省政府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書記,省九次黨代會代表,九屆省委委員。</P></DIV>
編輯:宿靜
人物動態
王清憲就深入基層促進“三保”答記者問
更多>>
晉臺交流
臺灣記者團赴山西侯馬探尋皮影戲文化(組圖)
新版縱橫山西網今日正式上線
“赴臺遊”屢掀高潮 郭臺銘為山西首發團剪綵
山西啟動赴臺遊相關證件辦理業務
山西人臺灣遊4月成行 首發團目前已基本滿員
大陸山西發生礦難 臺海基會致函海協會表示慰問
臺商為山西洪洞廣濟寺捐贈中華大藏經(圖)
《黃河情韻》迷醉寶島臺灣
“山西風”吹進寶島 《黃河情韻》赴臺灣
山西三部舞臺劇感動臺灣
臺商願搭乘山西這趟“快速列車”——山西臺灣投資...
更多>>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