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富,男,漢族,1957年4月生,湖北隨州人,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法學專業。2002年2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07年12月,省委常委、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黨的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省委委員。
時間:2009-09-23 14:03   來源:SRC-423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IMG src="./ftsl/200909/W020090923506898724545.jpg" OLDSRC="W020090923506898724545.jpg" /></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nbsp;</P>
<P style="MARGIN: 0px" align=center><FONT face=楷體_GB2312>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永富(前排中)在臺資企業調研(資料圖片)</FONT></P>
<P>  台灣網9月23日蘭州消息 絲綢之路、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舉世聞名,甘肅千姿百態、博大精深的絲路文化、敦煌文化、伏羲文化吸引著世人的眼光,每年有成百萬遊客到甘肅觀光旅遊,在絲綢之路上觸摸歷史、品位文化,其中臺灣同胞十之有一。敦煌莫高窟文物、天水麥積山石窟文物先後在島內展覽,《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敦煌歌舞相繼赴臺灣演出,給廣大臺灣同胞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臺灣同胞嚮往甘肅、到甘肅觀光旅遊已經蔚然成風。</P>
<P>  在國慶六十週年即將到來之際,台灣網記者專訪了中共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永富,暢談甘肅發展以及隴臺交流合作情況。</P>
<P> <STRONG> 記者:甘肅地處西北地區,很多臺灣同胞對甘肅的了解不是很全面,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甘肅的概況。</STRONG></P>
<P><STRONG>  劉永富:</STRONG>首先,感謝台灣網給我這次機會,向廣大網友和臺灣同胞介紹甘肅的情況。</P>
<P style="MARGIN: 0px">  甘肅是西北地區連接中、東部地區的橋梁和紐帶,是貫通東亞與中亞、西亞及歐洲之間的陸上通道。甘肅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早在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的秦安大地灣遺址,最早的遺存距今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看三千年文明到北京,看五千年文明到西安,看八千年文明到天水。所謂八千年文明,指的就是天水的秦安大地灣遺址。甘肅的隴東、隴東南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發祥地。兩漢時期,貫穿東西、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開通,甘肅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隋唐時代,甘肅更是富庶天下,《資治通鑒》盛讚:“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重心東移和海上交通的發展,甘肅經濟文化逐漸落後。新中國成立以後,甘肅人民艱苦創業,勵精圖治,使甘肅舊貌換新顏。今天,甘肅人民弘揚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為核心的甘肅精神,滿懷豪情地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創新發展的新路子。</P>
<P style="MARGIN: 0px"><BR>  甘肅資源豐富,不僅有適於農、林、牧、漁各業發展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更有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的礦産資源、能源資源和生物資源。鎳、銅等有色金屬儲量居全國首位,水力、風力、太陽能、煤炭等能源資源豐沛,農業資源多種多樣,其中牛羊肉、馬鈴薯和瓜果蔬菜最為豐富且為綠色食品。以石化、有色、冶金、機械製造為主的工業經濟和特色農業、生物制藥等特色經濟、高科技産業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P>
<P> <STRONG> 記者:甘肅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佈全省,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甘肅是如何向臺灣同胞介紹和推廣特色文化的?</STRONG></P>
<P><STRONG>  劉永富:</STRONG>甘肅具有燦爛的文化,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鮮明。傳説伏羲、女媧都誕生在甘肅,而伏羲文化、絲路文化包括彩陶、青銅、漢簡、石窟、長城等文化,以及西王母文化、黃河文化等都是甘肅歷史文化的代表。其中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西王母文化、大地灣文化、李氏文化等等,都是臺灣同胞所熟悉的。甘肅民族眾多,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宗教禮儀,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更多民間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歌舞文化等,讓人目不暇接。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臺灣同胞來甘肅參訪,除參觀敦煌莫高窟、拜謁伏羲外,還考察西王母文化,到隴西李氏祠堂尋根問祖。</P>
<P>  為了向臺灣同胞介紹、推廣甘肅特色文化,我們近年來每年邀請臺灣新聞媒體來甘肅開展採訪報道活動,先後舉辦了“情係敦煌—兩岸文化聯誼行”、“海峽兩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海峽兩岸易文化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研討會”等,並且組織敦煌莫高窟文物、天水麥積山石窟文物赴臺展覽,組織歌舞、戲曲、雜技赴臺演出。這些舉措帶動了臺灣同胞到甘肅觀光旅遊的熱潮。據統計,近5年間,臺灣同胞來甘旅遊、探親、訪問、考察以及從事各項交流達24萬多人,使隴臺交流交往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P>
<P> <STRONG> 記者:伴隨著改革開放,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那麼,在甘肅經濟社會建設中隴臺經貿合作情況如何?</STRONG></P>
<P><STRONG>  劉永富:</STRONG>甘肅是一個欠發達的省份,與東南沿海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不斷調整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強化民生建設,發展特色經濟,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得到了全面快速發展,古老的甘肅正在成長為古絲綢之路上發展潛力巨大的一片熱土。連續多年來,甘肅經濟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增長率都達到百分之十以上。</P>
<P>  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臺商投資甘肅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1990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甘肅以來,累計登記的臺資企業有300多家,吸引臺資6億多美元,投資項目涉及到農業、化工、建材、醫藥、食品、生物製品等領域。近年來,我們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契機,積極利用各種節會,邀請臺商和臺資企業來甘參觀考察,臺灣大型企業集團如台塑集團、旺旺集團、統一集團等對甘肅的相關産業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我們切實加強對臺資企業的服務,認真貫徹落實《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積極幫助臺資企業解決生産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不斷改善和優化投資環境,促進在甘臺資企業的發展壯大。</P>
<P>  <STRONG>記者:兩岸同胞血濃于水,去年“5?12”特大地震災害中,臺灣同胞給予受災地區群眾極大地關注,積極捐款支援災後重建。目前甘肅災區重建工作進展如何?</STRONG></P>
<P><STRONG>  劉永富:</STRONG>是的,兩岸同胞同根同祖、同文同語,血脈相連,親如一家,無論大陸還是臺灣,遭遇災難都會牽動兩岸同胞的心,兩岸同胞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去年“512”特大地震,波及到我省10個市州52個縣區,其中隴南市、甘南州、天水市的災情尤為嚴重。甘肅是僅次於四川的重災區。</P>
<P>  震災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對甘肅給予了有力的支援。全省人民眾志成城,奮起抗災,譜寫了一曲抗震救災的壯麗凱歌。去年冬天就使90%的災民搬進了新房,三年災後重建工作將提前到明年9月底即兩年完成。臺灣同胞在這次抗震救災中給甘肅人民奉獻了真誠的愛心,通過多種渠道向我省捐款捐物累計18,000萬元,體現了隴臺人民血濃于水、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誼。</P>
<P>  這裡我想提到的是,臺灣發生“莫拉克”颱風水災後,甘肅人民對臺灣受災同胞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愛。省臺辦和省紅十字會及時發出通知,號召社會各界踴躍向臺灣受災同胞捐款捐物,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積極響應。儘管甘肅經濟欠發達,捐款數量不多,但反映了甘肅老百姓對臺灣同胞難能可貴的同胞情誼。</P>
<P>  <STRONG>記者:甘肅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對臺灣民眾有很強的吸引力。請您介紹一下甘肅的旅遊産品。</STRONG></P>
<P><STRONG>  劉永富:</STRONG>甘肅旅遊資源豐富多彩。甘肅省旅遊局與臺灣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聯手,連續6年舉辦“心手相連—隴臺旅遊聯誼會”,向臺灣遊客推介甘肅旅遊,對臺灣民眾産生了很強的吸引力。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和中國郵政圖標驛使圖就出土在甘肅。今年,在國家旅遊局推出的12條國家旅遊線路産品中,與甘肅有關的就有絲綢之路、黃河風情、萬里長城、紅軍長征4條線路,表明甘肅精品旅遊線路眾多。其中,絲綢之路位居這12條國線産品之首,是我們對臺灣市場主推的産品,也將是未來臺灣同胞出遊的黃金旅遊目的地。這一線路橫貫甘肅1600多公里,從東到西連接了平涼、天水、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8座優秀旅遊城市,具有眾多的絲路文化遺存、雄渾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俗風情,也具備比較完善的旅遊接待條件。</P>
<P>  除絲綢之路外,以蘭州、天水和平涼市為中心的東部地區,是我省近年重點打造的又一旅遊目的地。這裡山勢雄奇,風光獨特,植被豐富,屬於亞高原地區,夏天不出汗,冬天不凍手,是天然的避暑度假休閒勝地。目前,從西安經天水或平涼到蘭州的兩條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交通便捷。因此,甘肅東部地區將是理想的文化觀光、避暑休閒的度假地。</P>
<P>  <STRONG>記者:當前,兩岸關係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請您談一談在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隴臺的交流往來將有怎樣的前景?</STRONG></P>
<P><STRONG>  劉永富:</STRONG>當前,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轉折,呈現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態勢,展現出和平發展的良好前景。甘肅與臺灣相距較遠,但雙方經濟文化各具特色,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甘肅是有色金屬之鄉、石油化工搖籃,是老工業基地,航太工業、重離子加速器、核工業、風力發電等高科技産業走在前列,節水農業、綠色農業獨具特色,資源優勢、區域優勢、後發優勢非常明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這些特色和優勢為隴臺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強勁動力。另外,隨著兩岸關係發展,陸資入臺投資已成為現實,甘肅有優勢、有實力的企業也必將赴臺投資。這樣,隴臺交流合作將由原來臺胞在甘肅捐資助學扶貧、投資興業的單向行為,發展為互相交流、互惠互利的雙向行為。</P>
<P>  在人員往來方面,長期以來,臺灣來甘人多,甘肅赴臺人少。現在甘肅民眾熱切期盼赴臺旅遊儘早實現,將會有大批遊客赴臺觀光旅遊。同時,近年來甘肅旅遊基礎設施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交通便捷,甘肅與臺灣旅遊業界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礎,未來臺灣民眾來甘旅遊的人數將會激增。可以預見,隴臺雙向交流一定會十分熱絡。</P>
<P>  我們將大力推動與臺灣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支援各部門、各單位和各市、州舉辦重點交流項目,不斷拓展與臺灣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將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完善服務設施,為來甘旅遊、觀光、興業的臺灣同胞,以及赴臺旅遊、探親、交流的甘肅民眾,提供優質服務,為隴臺雙向交流創造良好條件。在此,我代表甘肅省委、省政府歡迎廣大臺灣同胞來甘肅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譜隴臺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李振印 崔鵬衝 李徽 李桂英)</P>
<P style="MARGIN: 0px">  <BR><SPAN style="FONT-SIZE: 14pt"><STRONG><FONT style="FONT-SIZE: 14pt" face=宋体>  劉永富簡歷:</FONT></STRONG></SPAN></P>
<P style="MARGIN: 0px"><SPAN style="FONT-SIZE: 14pt"><STRONG><FONT face=宋体></FONT></STRONG></SPAN><BR>  劉永富,男,漢族,1957年4月生,湖北隨州人,197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74年12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法學專業。<BR>  1974年12月,空軍工程兵第一總隊一大隊戰士、總隊司令部軍務科保密員、二大隊十連副指導員;<BR>  1983年9月,空軍後勤部政治部幹部處正連職、副營職幹事;<BR>  1987年4月,勞動人事部軍轉辦計劃處幹部;<BR>  1988年7月,勞動部辦公廳值班室副主任兼部黨組秘書;<BR>  199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四局二組二秘(副處級);<BR>  199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四局二組副組長(副處級);<BR>  199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四局二組組長(正處級);<BR>  199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四局助理政務專員(副局級);<BR>  1998年3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負責人兼部黨組秘書;<BR>  1998年7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主任;<BR>  2002年2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黨組成員;<BR>  2007年12月,省委常委、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BR>  黨的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省委委員。</P>
編輯:宿靜
人物動態
劉永富會見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團甘肅分團
劉永富調研臺資企業 指出努力創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
劉永富會見潘家華一行
劉永富強調進一步打擊涉煙違法犯罪活動
劉永富要求推動社保事業快速發展科學發展
更多>>
隴臺交流
臺灣慈濟基金會甘肅捐建萬餘眼水窖
臺紅十字組織捐資9300萬援助甘肅地震災區重建
甘肅張家川縣成功引進首個臺商獨資項目
蘭州市西北出口全線貫通與中川高速對接
甘肅省11類行業明起要交價格調節基金 按月徵收
新年度將出新政 這些新規,您“吃透”了嗎
減免收費 稅賦優惠 甘肅16條意見促進工業穩定
國家今年新增投資已安排 甘肅省項目共38個
筆傳絲路情 墨連兩岸心
兩岸心連心 臺灣同胞為甘肅災區伸出援助之手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甘肅天水祭拜人文始祖伏羲
海峽兩岸學者在甘肅天水研討易學文化
“臺灣問題與兩岸和平發展”大學生演講比賽蘭大舉行
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攜手控煙
海峽兩岸紅十字大學生在甘肅金城開展志願服務(圖)
更多>>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