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
 
縱使臺當局重重阻撓 兩岸交流乃勢之所趨

  時間:2005-04-11 08:11    來源:     
 
    最近,臺當局以十分荒唐的所謂“私與外國訂約罪”偵辦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民進黨當局召集高層會議,迅速達成緊縮兩岸交流的“七點結論”。臺行政部門急速要求各“部會”對客貨運包機、農產品登陸、服務業市場開放等13項政策進行檢討與調整,加強管理;實在不能管理的部分,不排除暫停交流。臺當局對兩岸交流猛踩剎車,意味著兩岸互動面臨階段性緊縮期,乍暖還寒的兩岸關係再度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

  臺當局大動幹戈,殺氣騰騰,主要是因為《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以及江丙坤登陸後的政經新形勢,打亂了民進黨當局的如意算盤。臺當局把限制兩岸交流、阻撓兩岸“三通”,作為淡化島內民眾“中國認同”、培植“臺獨認同”的重要政治工程,寄望一係列精心策動的反《反分裂國家法》舉措,淡化《反分裂國家法》對“臺獨”的衝擊。然而,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認同一中”的退休感言在島內激起強烈震撼。江丙坤大陸行及與中臺辦達成的十二項初步成果,深獲島內民眾的肯定及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在野黨主席、“立委”、農業參訪團爭相要到大陸參訪,“登陸熱”方興未艾。民進黨當局此時緊縮兩岸交流,主要是想阻止在野黨主席來大陸,制止“大陸熱”,搶回兩岸交流對話和大陸政策的主導權。

  臺當局一係列不得人心的措施,既不利島內政局的穩定,也不利兩岸緩和與互動。臺當局打壓江丙坤,將使政黨的撕裂和對抗再度趨于嚴重。國民黨主席連戰要求“立院黨團”、智庫等各係統展開全面反擊,國親“立院黨團”認為當局缺乏善意,決定無限期關閉朝野協商大門。另一方面,臺當局“積極開放”的氣氛變少,“有效管理”的味道明顯增加,這將使好不容易出現的兩岸緩和跡象再度蒙上陰影,短期內兩岸交流尤其是經貿交流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更主要的是,政黨惡鬥和兩岸經貿交流緊縮,島內投資環境惡化,臺灣經濟必然受害更深。

  但是,從目前島內外形勢看,臺當局的這些限制措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兩岸交流的大趨勢。經過多年“臺獨”施政的折騰之後,島內民眾渴望緩和、發展兩岸關係,為島內政局穩定和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島內各界肯定江丙坤的大陸行及12項成果,反對臺當局踩剎車,就是最好的說明。

  兩岸經貿是利之所趨,臺商到大陸投資是經濟規律使然,不是以臺當局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大陸市場龐大,消費潛力提升,面對全球化及區域經濟興起的衝擊,臺灣經濟較以往更依賴大陸市場,兩岸經貿關係將越來越緊密。

  如果臺當局能正視現實,順應島內民意,開放兩岸交流,無疑有利于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利于島內政局的穩定和民眾生活的提升。否則,一味給兩岸經貿踩剎車,到頭來深受其害的還是臺灣經濟和民眾,臺當局也將因此失去民心。(作者:彭維學)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4月11日 第一版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