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裂國家法》出臺後,臺灣島內與兩岸之間發生了兩件大事,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
一、“326遊行”與江丙坤參訪大陸的象徵性意義
對於“326遊行”,儘管島內對參加人數爭執不一,但這次遊行表現出綠營整體的綜合性弱勢是有目共睹的。這裡有人數、規模的縮水,也有情緒、氣勢的低迷,但更重要的是內容、綱領的空洞。
號稱“反反分裂”的遊行卻不敢明確提出“分裂”的綱領,只是用“民主、和平”等空泛的口號避實就虛,使整個遊行顯得“文不對題”。反而是許文龍當天的“一中表態”即明確又實際,使人有“千軍易得,良將難求”的感慨,更從反面襯托出遊行的尷尬與無奈。這種狀態表明臺灣島內的急獨勢力已經是強弩之末,持續幾年的所謂“臺獨”正名運動已宣告破産,“急獨”、“顯獨”的鬧劇將劃上句號。這個句號是兩岸人民(特別是臺灣人民)在《反分裂國家法》的強大背景下劃下的,也是國際社會所樂見的。
與島內的重大變化相呼應,兩岸關係也由江丙坤率團參訪大陸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儘管江丙坤僅僅是在野黨副主席,但國共隔50多年正式見面,印證了臺灣問題為內戰遺留的性質所在,從歷史及邏輯上而言都是順理成章的。所談都是具體的民生、經貿問題,每一項都是兩岸人民福祉所在,都是國際社會期望所在,都是兩岸今後走向的關鍵所在,的確極為重要。
如果説“326”是“急獨”的終點,江丙坤參訪大陸就是兩岸對話的起點。江丙坤此行既打翻了一壇醋,使民親兩黨酸意濃濃,但也給民親兩黨鋪就了一條路,使“扁宋會”更便於落實。親民黨本來是主張兩岸對話最有力的一支,宋楚瑜犧牲自己搞“扁宋會”其實就是想在兩岸關係上發揮作用。陳水扁則是在島內及美國壓力下,希望找一個臺階緩和島內及兩岸關係,由於民進黨目前不可能馬上放棄“臺獨”黨綱。棄綠營的選票于不顧,只得藉助宋楚瑜來走兩岸關係這步棋。可以説,參訪大陸正是“扁宋會”的題中應有之意,江丙坤此行與其説是搶了一個風頭,不如説是打了一個“前站”。
二、臺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目前臺灣有三條多米諾骨牌系列:一是政治人物爭先訪大陸,一改前幾年談“中”色變的局面。江丙坤之後是連戰,宋楚瑜等何時動身也應是指日可待。真可謂“問君今年何處遊,恰似一江(江丙坤)春水向西流”。
二是綠營大老紛紛倒戈,許文龍“326”的“一中表態”、施振榮辭退“國策顧問”必有連鎖反應,這既為泛藍的動作解了套(不怕再被誣稱“賣臺”),也為泛綠的“變通”打了伏筆。
三是以春節包機起步的兩岸經貿關係,一旦步入新的發展跑道,農産品登陸、貨機直航等將一發而不可收,而且會逐漸涉入世衛組織等重大政治議題。
三條多米諾骨牌最終會鋪成一張圖像:“急獨”退出舞臺,對話成為主流,2300萬台灣人民與祖國大陸的開放發展緊密相連,全面建構利益共同體。這可能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發展過程,但一旦步入這個良性互動軌道,就會呈現出一種“不可逆性”,因為這是兩岸人民及整個國際社會的共同期盼。
三、實現兩岸會談是兩岸政治家的共同責任
江丙坤此行使兩岸各界感到震動。但“耗子拉木掀,大頭在後面”。國共基本沒有涉及兩岸重大議題,這只有等當局或授權者來才好談,而且達成的共識也需要行政當局的配合才能實現。因此民親大可不必吃醋,你是主角就有出臺的機會,問題是要做好準備、發揮主角的魄力與能力。北京在江丙坤參訪後立即邀請宋楚瑜來訪,既是對親民黨兩岸政策的肯定,有利於鞏固泛藍的團結;更是對“扁宋會”共識的期待,展現了北京並未放棄“寄希望於臺灣當局”的主張,想必陳水扁不會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因為北京的態度也代表了島內的主流民意及國際社會(如美國)的要求。如果説反分裂法是堵死了臺獨的路,那麼從胡錦濤講話到近來北京的運作則是邁開了兩岸對話的一步。這是兩岸關係轉變的重大契機,機會將永遠留給有準備、有智慧、有勇氣的人們。
今年是臺灣光復60週年,啟動兩岸會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破冰之旅,實現兩岸關係的重大轉變,使兩岸人民時隔60年再一次感受同為中國人的尊嚴,是兩岸政治家的共同責任,面對歷史,我們責無旁貸。
來源:日本《中文導報》 作者:庚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