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評論 |
|
|
|
3月26日,民進黨當局糾集“臺聯黨”以及百餘個“臺獨”團體共同舉辦了所謂“民主和平護臺灣”大遊行,以表達對我《反分裂國家法》的抗議與不滿,意圖借此誤導民意、爭取國際同情,並撈取特定的政治利益。
一、這是一場由民進黨當局主導,“臺聯黨”及“獨派”團體全力配合的“臺獨”大集會。
《反分裂國家法》是被島內日益嚴峻的“臺獨”分裂活動逼出來的,也主要是針對“臺獨”分裂勢力的,該法表達了中國政府及人民反對“臺獨”決不妥協的堅定意志與決心,徹底粉碎了“臺獨”勢力不斷散播的“中共不會打也不敢打”的“臺獨無害論”,增強了遏制、打壓“臺獨”的威攝力,嚴重壓縮了“臺獨”的生存空間。自去年底我啟動立法程式後,以臺聯黨為首的島內“獨派勢力”便強力反彈,便不斷將該法污稱為“戰爭授權法”、“侵略法”,除積極發動所謂“反併吞、護臺灣”的遊行活動外,還大力鼓噪要發動“防禦性公投”以及制訂“反侵略和平法草案”進行反制。
這場“3.26大遊行”雖然被民進黨標榜為是由民間社會發動的自發性反抗行為,實際卻是由民進黨當局一手主導,“臺聯黨”及大小“獨派”團體共同動員的“臺獨”大會師。不僅陳水扁、呂秀蓮、“行政院長”謝長廷、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總統府”秘書長遊錫堃等黨政高層悉數出動,更大力號召公務人員上街。“臺聯黨”以及“臺灣教授協會”、“北社”、“南社”、“東社”、“中社”等百餘個“獨派”團體更傾巢而出,李登輝、辜寬敏、李鴻禧等“獨派”頭子則齊聚一堂。
二、民進黨意圖借此對內安撫“獨派”情緒、對外爭取國際同情。
《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民進黨方面除展開全方位的輿論宣傳攻勢外,更全力籌備、發動“3.26大遊行”。其主要目的在於:
(一)緩解“獨派”勢力對扁宋會及“十點共識”的不滿。民進黨在去年底“立委”選舉中遭受重挫後,為擴大執政基礎、爭取長期執政,不得不對“激進臺獨”路線做出一些策略性調整,並與宋楚瑜簽署“十點共識”,不僅重申“四不一沒有”,公開承諾“中華民國”是最大公約數,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應為“遵守憲法”、“維持現狀”、“共創和平”,更坦承任內無法實現“改國號”等等,引來“獨派”勢力的強烈反彈,痛批陳背叛“臺獨”理念,李登輝、臺聯黨更宣稱要與民進黨“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部分“獨派”大老則以請辭“總統府資政”、“國策顧問”的方式向陳水扁施壓。民進黨借《反分裂國家法》大力發動“326大遊行”,並安排陳水扁參加,也是為了緩解“急獨”勢力的不滿,安撫其反彈情緒,修補泛綠內部的裂痕。
(二)與李登輝、“臺聯黨”搶奪“泛綠”選票。正當民進黨策略性調整“激進臺獨”立場之際,李登輝、“臺聯黨”卻在基層大力號召民進黨員“以綠卡換金卡”(兩黨黨證顏色),更積極投入年底縣市長選舉,對民進黨形成一定的“搶票”威脅。李登輝一再勸告陳水扁不要參加遊行,其目的也是要趁勢搶奪主導權,以擴大支援基礎。陳水扁、民進黨全力動員遊行也有與李登輝、“臺聯黨”搶奪地盤的意味。一是陳水扁不顧各方的反對壓力,最後仍堅持參與遊行,就是擔心因缺席而將自身在“臺獨”基本教義派中權威地位拱手讓給李;二是為5月的“任務型國代”選舉以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提前操兵,鞏固“臺獨”基本票源,避免其全力倒向“臺聯黨”。
(三)爭取國際社會對“臺獨”的同情。自我啟動《反分裂國家法》的立法程式後,陳水扁當局便將輿論宣傳的焦點鎖定在國際社會,意圖通過“向國際發聲”拉攏國際反華勢力對我施壓。陳水扁當局耗盡近千億新台幣大張旗鼓地號召全民走上街頭,就是要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與同情。一是塑造被大陸打壓的“悲情形象”,引起國際同情;二是打出“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通過展現所謂的“民意”,迎合西方社會的味口;三是通過政府官員上街、聲勢浩大的規模等形勢引起國際注意、擴大國際宣傳效果;四是擺脫在國際上被視為“麻煩製造者”形象;五是向國際突顯臺灣的“主權獨立地位”,擴大國際生存空間。
(四)在島內營造“全民抗中”的“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氣氛。民進黨當局不斷將“反分裂法”肆意扭曲為“戰爭法、侵略法”,並通過舉辦大遊行大肆催化島內民眾的“悲情意識”,一方面意圖在島內塑造“全民一體、同仇敵愾”的假像;另一方面也企圖將臺灣民眾的不滿情緒轉化為對臺灣本土的認同,塑造“命運共同體”意識。如陳水扁便不斷呼籲臺灣民眾“為臺灣未來的命運打拚不要缺席”,謝長廷更要求公務員不可自外于臺灣命運。此外,民進黨還意圖借此次遊行再次確認以“本土代言人”自居的地位,而將不參與遊行的政黨及民眾貼上“不愛臺灣”的標簽。
三、島內各界對“3.26大遊行”普遍不滿,要求在遊行後由激情回到理性,解決兩岸問題。
《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島內主流民意多持溫和、理性、務實立場,半數以上民眾認為“沒意見、沒感覺”,島內輿論學術界更認為該法的制訂是將大陸過去的對臺政策宣示法律化,而且是較為溫和的政策宣示總和,主要是強調“促進和平統一”,並非反分裂,這是“臺灣的戰略機遇期起點”,並呼籲臺當局要把握機會,克制、冷靜,不要借機升高兩岸對立、操弄民粹,將兩岸關係推進反制與反反制的惡性迴圈中。
對陳水扁當局及島內“獨派”勢力不顧島內多數民意的反對執意舉辦大遊行,島內各界多不表認同。
一是泛藍陣營拒絕配合,痛批領導人走上街頭不恰當。國、親兩黨均認為,走上街頭、激情動員無助於解決兩岸關係,只會升高兩岸緊張對立,要求陳水扁當局冷靜、克制,並表示決不會參與遊行。國民黨主席連戰指出“現在最重要的是人民要團結,加強建設,不要把資源耗費在街頭運動上”。國民黨發言人張榮恭表示“遊行解決不了臺灣面臨的生存問題”;該黨“立委”痛批“陳水扁、謝長廷走上街頭只會突顯政府對兩岸關係的無能和無力”,並呼籲臺當局“在遊行過後回歸平靜,不要一直搞意識形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指出“國家領導人不應跟著群眾起鬨,或在站在誰的旁邊搖旗吶喊,陳水扁及謝長廷鼓動公務員上街非常不恰當,遊行結束應該從街頭的激情回到理性,以和平、理性與中道解決兩岸問題”。
二是島內輿論及民意多反對臺當局將兩岸關係導向惡性迴圈,主張推動兩岸和解。島內學者及輿論指出,“在‘反分裂法’已成既定事實後,政府應考慮下一步如何處理兩岸關係,而非採取民粹式的動員引發兩岸對抗”,並痛批“陳水扁、謝長廷以政府首長身份參與遊行,更號召公務員走上街頭極其不當,顯示其已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束手無策;同時也要求當局在遊行過後應推動兩岸和解、處理兩岸問題。《聯合報》民調則顯示,27%的民眾認陳水扁參加遊行有損臺灣的國際形象,僅13%認為有加分效果;35%認為陳此舉不利兩岸關係發展,僅11%認為有助兩岸關係的維持。
三、為避免引發美國及島內民眾的反彈,陳水扁在遊行過程中也不敢有過激的表演。
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一直要求陳水扁對《反分裂國家法》不要有過激的反制動作,加之島內民眾及輿論強烈反對民進黨當局將兩岸關係導入惡性迴圈之中,因而為顧及各方觀感,避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陳水扁雖然基於各種利害關係選擇走上街頭,但並沒有發表任何演講,也未出現大肆煽動民粹的過激動作,整個遊行過程基本平順落幕。 (曾潤梅)
來源:人民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