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島內輿論 |
|
|
|
在臺灣,數字通常是一種強化統治合法性、遂行執政者意志的工具。不過,有原則就有例外。這次各界高度矚目的所謂“3·26大遊行”,主辦方號稱“上百萬”人參與,沒想到臺北市長馬英九就像戳破國王新衣的小男孩,冷冷地丟出遊行人數為27.5萬人,頓時讓民進黨傻眼,不曉得如何接招。
臺灣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群眾運動以來,常以臺北市城中警察分局轄區作為活動的重點。所謂“久病成良醫”,這20年下來,城中分局估計群眾數目字的精確度,相較其它警察單位,恐無出其右者。所以,當馬英九以城中分局提供的數據,說出“3·26”那天實際的遊行數字,整個民進黨當然氣急敗壞,認為馬英九此舉別有企圖。
根據合理的經驗值推估,一個遊行如果號稱5萬,實則一兩萬人;號稱30萬者,實際上有個10來萬就相當了不起。至于號稱百萬群眾大遊行,能有個三五十萬便是相當傲人的成果。不過,“3·26”遊行卻出乎意料地減少許多。扣除掉馬英九的所謂“別有用心”外,民進黨動員能量銳減,卻是不爭的事實。
造成這種原因可能有二,首先是民進黨動員能量已逐漸疲乏。為了去年“3·20”選舉,陳水扁鑽了“巧門”,猛搞“公投制憲”;又弄了個所謂“百萬人手牽手護臺灣”;緊接著“3·19”當天,兩顆子彈劃過鮪魚肚,才讓他驚險過關。去年底“立委”選舉,陳水扁為了“割喉割到斷”,率領旗下四大天王南徵北討,沒想到卻栽了個大跟頭。民進黨透過反復動員,卻又在正當性和道德性上惹人議論,于是乎漸次流失中間選民的支持。
講得更明白一點,這些接近中間的淺綠群眾,支持民進黨的原因是因痛恨過去國民黨黑金橫行,給民進黨機會,而這種機會可不是隨到隨填的空白支票。但是,民進黨的所作所為令他們一再失望,于是現在這些人遇到投票時,寧願在家里窩著做沉默的抗議,也不願再去投票。去年底“立委”投票,創下臺灣“立委”選舉史上的新低,足為明證。
其次,民進黨的內省力量迅速降低。當初,各種資源遠不如國民黨的民進黨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靠的是內部的改革力量,走的是普羅大眾所接受的“新中間路線”。但是,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少了過去的戰戰兢兢,多了不少囂張跋扈。先是透過“置入性行銷”綁架所有的公務部門廣告資源,讓各新聞媒體遇到民進黨不得不噤聲;接著,在無力衝刺民生政績之際,用力炒作意識形態議題。
民進黨在新“內閣”里,容不得溫和的中立人士,只惦著“整碗捧去”。在這種“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到,捂住耳朵就以為聽不見”的情況下,過去機敏的反射神經不見了,中立制衡的力量也被閹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唯唯諾諾的馬屁精。要想靠這些人來接近臺灣民眾,不僅低估民眾智慧,更屬異想天開。
看到民進黨聲嘶力竭地把“3·26”動員不力的罪過,一股腦兒地推給馬英九,說什麼馬英九“別有用心”,這話其實說得言重。民進黨舉黨上下,難道就沒人可以對此痛下針砭,當年,國民黨就是在一群馬屁精環伺下,才丟掉50年的“江山”。而今,5年不到,民進黨竟然覆轍重蹈,腐敗之速,果真令人看得咋舌。
(作者杜筱越 係臺灣資深媒體人士)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