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輿論
 
“3·26”:“臺獨”的大騙局

  時間:2005-03-28 08:17    來源:     
 
 

  

  臺灣多個樂團3月27日在臺北舉行音樂會,支持《反分裂國家法》。“我們是臺灣人,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更是驕傲的中國人。”他們用音樂表達他們愛中國、反分裂的心聲。圖為砰砰樂隊的著名歌手阿鋒在演唱。人民網記者 鄭固固 聶傳清攝影報道

  鼓噪多時的“3·26遊行”終于落幕。這場針對《反分裂國家法》的鬧劇受到島內輿論的強烈質疑。絕大多數臺灣人民是愛和平、不讚成或反對“臺獨”的,這次遊行民進黨當局主要領導人走上街頭,這還叫“民間的自發性動員”嗎?當局欺騙民眾“花三四個小時,保一家大小平安”,這是否意味著遊行過後“兩岸從此無事,天下太平”?

  由民進黨鼓動和操縱的所謂“3·26大遊行”今天在臺北登場。據此間人士觀察,盡管當局全力動員,加上從南部拉來的民眾,遊行人數約有20萬人,遠非當局所標榜的“百萬人大遊行”。

  民進黨欺騙民眾

  針對這場“反《反分裂國家法》”的活動,臺灣一些團體和人士表示堅決反對。昨天,中國統一聯盟、中華教授協會、民主團結聯盟、和平統一促進會、新同盟會等在報紙上刊登聲明,表示《反分裂國家法》就是民進黨當局“正名制憲”“臺獨”行徑拉高兩岸對立的結果。陳水扁不知自我檢討,反而火上加油,發動群眾遊行,勢必讓兩岸漸露和解曙光的關係倒退。

  工人民主協會及輔大黑水溝社等工學團體,發表共同聲明表示,兩岸關係緊張,民進黨“民族主義式”的政治動員,老百姓不必跟著起舞。

  臺灣“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執行長何燕堂指出,這次民進黨“3·26遊行”大動員,處處可見政治力操作痕跡,也隱含“不站出來就不愛臺灣”的另一種壓迫。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汪雅康表示,企業最需要的是一個安定的環境,如果動不動就搞大遊行,再經過媒體的傳播,想要投資臺灣的人一定會為之卻步,從這幾年外來投資逐漸減少就可以證明。從長期來看,這次遊行會增加企業對臺灣的不安定感。

  島內輿論質疑,當局主要領導人、民進黨領導人和公務人員全都上街,這還叫“民間的自發性動員”嗎?《聯合報》發表社論認為,這場遊行是“臺獨”路線受到重大挫折後,“臺獨”勢力相互取暖和互舔傷口的聚會。當局應對《反分裂國家法》重新進行解讀及定位,也應對臺灣的政治架構、政治走向及大陸政策進行正確的解讀與定位。

  《中國時報》刊登讀者來信,質問當局領導人欺騙民眾“花三四個小時,保一家大小平安”,這是否意味著遊行過後“兩岸從此無事,天下太平”?難道在當局領導人心目中,臺灣民眾的知識水準是如此的低下?

  這天,國民黨主席連戰選擇離開臺北市,下鄉走訪基層;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則留在林口的家里,不進臺北城;國親“立委”也都不參加今天的遊行。

  28日將率團赴大陸的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表示,兩岸絕不能如此繼續下去,在“3·26”之後,兩岸應從激情回復冷靜,共同建立和平架構,並以經貿為主軸,進行交流,才是兩岸人民之福。他表示,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民是愛和平、不要戰爭,不讚成或反對“臺獨”的。

  交通嚴重受阻

  遊行從下午2時30分開始,下午5時30分結束。陳水扁帶領他的家人穿上防彈衣參加了遊行,走了約300米。在陳水扁周邊安排了約500人的憲兵作為“肉盾”,並備有防彈皮箱,他們圍成人牆伴護步行,限制一般民眾接近。

  “國安局”官員私下表示,去年“3·19槍擊案”對他們的壓力仍很大,為了“3·26遊行”,相關單位最近已忙得“人仰馬翻”。“國安局長”薛石民親自坐鎮博愛特區指揮中心,臺灣保安單位動員了近3萬名軍警。

  一位中年民眾告訴記者,在街上千萬別把手放在衣兜里,以免出現軍警“誤判”。據說,保安單位已下了格殺令,一旦有狀況,狙擊手可以不待命令,立刻開槍制服。據報道,遊行街道周邊的制高點都安排了陸戰隊與憲兵夜鷹特勤隊的狙擊手,空中則有空勤直升機。

  由于民進黨當局從臺灣中南部調集大量遊行民眾,約有3500部遊覽車進入臺北市區,中午起大臺北地區交通受到嚴重衝擊,引起民眾不滿。臺北市警局稱,中午和晚間,市內部分路段出現了大塞車。捷運公司說,包括臺大醫院站、中正紀念堂站、臺北車站、圓山站、國父紀念館站、龍山寺站、公館站、中山國中站、南京東路站等車站,在遊行開始和結束時也都出現大批人潮。

  遊行後怎麼辦?

  一位臺北市科技行銷人員投書報紙說,上街了,嗆聲了,然後呢?

  嘉義縣的一位商人表示,《反分裂國家法》就像10級的強震,將骨子里有“臺獨”癌細胞的民進黨政權震出“總統府”、震上街頭。他們說愛臺灣,其實是讓臺灣的病更加嚴重,讓臺灣的處境更加危險。

  此間人士指出,“3·26遊行”勢必拉高兩岸緊張氣氛,對兩岸經貿開發、服務業、觀光、人貨交流等造成衝擊,至少會拖慢臺灣方面開放的腳步,例如從春節包機之後,現在清明包機以至日後的節日包機,現在就不可能了。兩岸包機未開放,對臺商人貨出口速度及能力就受很大影響。因此兩岸緊張關係應早日解決,讓兩岸交流在“3·26”後盡速正常,不要對立太久。

  有學者則認為,當局應該進一步加緊腳步,在大陸釋出包括開放農產品進口等善意的同時,積極促進與對岸的經貿交流層面,不要限制臺灣經濟發展。

  學者認為,希望大遊行後,兩岸都應冷卻激情,借著更進一步的經貿交流,促進兩岸關係正常化,不能在大遊行後又繼續激化對立。

  (人民網臺北3月26日電  記者 鄭固固 聶傳清)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3月28日 第三版)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