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2日電(何偉)全國人大代表、中共河南信陽市委書記劉懷廉表示,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13億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重要舉措,是遏制“臺獨”的銳利武器,絕不是針對臺灣同胞的。
劉懷廉希望,強化“同根同宗、血濃于水,同心同德、統一認識,同仇敵愾、反對分裂”三種意識,做好宣傳工作,使廣大臺灣真正了解理解《反分裂國家法》的內容,讓臺灣同胞同祖國大陸人民一起共同反對“臺獨”,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這位代表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濃于水,信陽更是眾多臺灣同胞的祖居故地,這特有的人文文化資源,將信陽人民與廣大臺灣同胞的心緊緊聯係在一起。信陽將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兩岸人民交流,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做出積極貢獻。
信陽是歷代中原人口南遷的重要出發地和集散地。信陽所轄的固始縣歷代因朝代的興衰,固始人多次向南遷移。他說,海內外歷史與考古專家、姓氏文化研究者從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方言學、民俗學等方面進行全面考證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是“豫閩臺一千多年前是一家”、“臺灣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河南、在固始”。
歷史上固始人的四次南遷將中原文化播灑到了閩南大地,將固始風俗在閩臺代代相傳。“開漳聖王陳元光”、閩王王審知、民族英雄鄭成功、復臺將軍施瑯等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的祖居地都在河南固始。其中影響最大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在閩南和潮汕民間供奉的聖王廟有百余座,在臺灣的開漳聖王廟也有81座。固始因此成為蜚聲海內外的“祖居之鄉”,並造就了“臺胞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到固始”的“根文化”現象。
劉懷廉代表指出,固始與閩臺的根親淵源關係,得到絕大多數閩臺人士和海內外人士的認可。兩岸心血相連,期盼統一,各項交流交往不斷加強。改革開放以來,到固始尋根問祖、旅遊觀光、探親度假的閩臺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內外知名人士絡繹不絕。近年來,到固始尋根的臺灣同胞不下萬人,同時,播遷于世界各地的固始後裔也情牽祖地、心係桑梓,紛紛組織龐大的宗親代表團到固始尋根考察,宗親互敘,親如一家。
在困難和災難面前,兩岸同胞同心同德,攜手共渡。1991年,固始縣遭受特大水災,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傾情相助,捐款人民幣1360萬元、捐物折合人民幣506萬元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固始高中需要搬遷,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無償捐款人民幣1100萬元,固始高中以示永記臺灣同胞情誼更名為“固始慈濟高中”,並與臺灣慈濟大學附中結成姊妹學校,成為祖國大陸第一所與臺灣慈濟大學附中結對的中學。2004年臺灣發生地震,固始慈濟高中的師生得知後自發捐款人民幣76000多元,寄給了受災的臺灣同胞,表達了手足之間的深情厚意。
劉懷廉代表最後表示,臺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是發展關係的主要力量,也是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重要力量。兩岸人民應該緊密團結起來,同仇敵愾,反對分裂。攜手並肩,共同創造祖國統一繁榮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