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之聲
 
香港代表倡發揮橋梁作用 消除臺灣民眾的疑惑誤解

  時間:2005-03-09 14:47    來源:     
 
 

  中國臺灣網3月8日消息 據港媒報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8日在小組委員會上討論反分裂國家法草案內容,與會代表均認同現在正是制定有關法例的適當時機,既顯示和平的協商的誠意,又劃下不容許“臺獨”的底線,有助達致實現國家統一這個十三億人民的願望。

  他們建議,已經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該在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後,更積極主動開展對臺的交流,消除臺灣人民對“一國兩制”及祖國發展的誤解。

  鄭耀棠:香港應發揮作用

  港區人代、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在發言時表示:反分裂法是為遏止“臺獨”、和平統一奠下法律的基礎。

  他指出,“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區成功落實,但不少臺灣人仍對香港的情況存有誤解。臺灣當局否定“一國兩制”,歪曲了香港成功的實況。加上臺灣人民到大陸旅遊不容易,故他們對香港特區以至內地的發展都存有疑慮。

  他認為,香港可發揮橋梁作用。首先,民間可以向臺灣介紹“一國兩制”的情況和大陸的發展,把自己的親身經驗介紹給臺胞。為此,特區政府有必要暢通民間溝通渠道、正本清源,為臺胞到港提供更多方便。同時,特區政府應更主動,按中央政府清晰的指引和角色,解決臺灣同胞對“一國兩制”的疑惑,增進了解,令遏止“臺獨”的基礎更堅固。

  葉國謙:“一國兩制”更寬松

  葉國謙指出,香港可多與臺灣接觸,透過交流,讓臺灣人民明白,香港社會在回歸後生活形式不變,而“一國兩制”在臺灣只會更寬松。他又指,草案已列明在三種情況下,中央將被迫採用非和平方式統一,這完全是合理的,只有在對國家統一帶來災難的情況下,才會採取這種做法。透過嚴肅、嚴謹的立法,令臺灣的“臺獨”分子以及外來勢力都清楚知悉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

  劉佩瓊:增互信消誤解

  劉佩瓊表示,香港的貢獻是實現“一國兩制”,以起示范作用,而港府對臺灣的工作也要強化。她強調,國際形勢有利于和平統一,東盟經濟合作互補在臺灣與大陸之間深化,而臺灣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故應鼓勵兩岸各種交流合作,加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增加互信,消除誤解。同時,她認為,應讓臺灣得到更好的照顧,例如在國際事務中對臺灣人民提供協助。

  范徐麗泰:港人支持統一

  范徐麗泰指出,反分裂法草案的第六條提到建立互信的基礎,平等協商,坦誠對話,劃出和平統一之路,故民間的基礎要優先建立。至于草案中的八、九條,容許國家在不得已時可用非和平方法解決問題,這雖是香港、臺灣都不願看見,但事實證明這種非不得已的底線,是十分必要的。

  她續說,至于第七條,是向臺灣人民作出嚴正的承諾,國家保持臺胞的正當權利,充滿誠意。她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解釋國家並非想採用非和平的解決辦法,但“臺獨”必須遏止。

  陳有慶:僑界支持反分裂

  陳有慶認為,反分裂法的制定符合憲法與國際法,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了維護兩岸和平,胡主席提出了四個原則,有利于兩岸的和平發展,而全體香港僑界都會支持反分裂法的制定。

  鄔維庸:立法針對四對象

  鄔維庸表示,制定反分裂法的目的,是希望“不戰而勝”,故草案考慮到方方面面,而立法主要針對四個對象:一是響應了全國13億人民的願望;二是告知“臺獨”分子,中央已擬訂了相應的措施;三是鼓勵經貿交流,希望臺灣人民支持,四是針對國際勢力,要求他們不要幹預中國的內政。(言恆)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