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計劃撞月激起塵埃或超智慧1號

時間:2010-09-30 10:59   來源:《北京科技報》

  這張歐洲航太局2006年9月3日公佈的紅外圖像顯示的是“智慧1號”探測器擊中月球時的情景(圖像上方的白點)。

  2008年11月14日,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佈,印度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所攜帶的月球撞擊探測器當天晚間成功撞擊月球。圖為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提供的月球撞擊探測器上的照相機拍攝的月球表面的照片。新華社/路透

  國防科工局:“嫦娥一號”衛星將擇機落月

  “‘嫦娥一號’衛星將選擇適當時機,實施落月任務。”日前,國防科工局負責人正式對外界公佈了超期“服役”的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最後歸屬。這標誌中國的探月一期工程已經圓滿完成,探月二期工程全面啟動。

  不久前,已經超期服役的“嫦娥一號”衛星再次實施轉軌,由距離月面100公里的環月軌道成功將軌道近月點降至距月面17公里。完成降軌試驗後,衛星重新回到距月面100公里的極軌圓軌道。

  國防科工局專家表示,在這次降軌試驗中,“嫦娥一號”衛星平臺工作正常,地面測控系統開展了一系列試驗,為探月工程二期開展高解析度對月觀測和實施月面軟著陸等積累了工程經驗。

  “嫦娥一號”衛星于2007年10月24日發射,它的設計壽命為一年。基於“嫦娥一號”衛星工作狀態仍很良好、燃料充足的狀況,有關方面決定充分挖掘衛星使用價值,對衛星實施有關在軌試驗,為後續探月任務增加技術儲備。

  但是,對於“嫦娥一號”衛星到底要採取何種方式結束自己的探測任務,相關專家一直守口如瓶。

  “撞擊月球是國際航太領域結束月球探測器‘使命’普遍採用的方式。” 歐陽自遠院士説。“與其讓探月航太器因為燃料耗盡而墜落月球,還不如選擇撞擊月球的方式,多少也能為人類了解月球增加一些資料積累。”

  南京大學天文學系蕭耐園教授透露,人類探測器選擇撞擊月球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撞擊成功後會掀起大量的月球塵埃。科學家通過分析這些月球塵埃的成分,來解釋月球的起源之謎。而月球的起源之謎目前的學説都存在比較大爭論。

  另外,探測器如果能夠做到指定時間撞擊到預定的地點,將會為下一步其他人類探測器在月球或其他星體精確著陸奠定基礎。

  同時,為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提供了工程基礎。因為人類對付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撞擊,目前的手段就是用人造核武器擊中小行星的固定位置,以此改變小行星的運作路線。這次行動無疑是積累了經驗。

  “‘嫦娥一號’衛星在撞擊前還能完成拍攝近距離高分辨照片、拍攝撞擊時的瞬間情況,這些資料對地面分析人員非常有用。” 蕭耐園教授介紹説。

  此前,印度的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所攜帶的月球撞擊探測器于2008年11月14日成功撞擊月球。撞擊産生了巨大月球塵埃, “月船1號”將數據傳回地面後,印度科學家啟動了對有關數據的分析工作,以進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物質構成。

  但是,歐陽自遠院士透露,由於“月船1號”所攜帶的月球撞擊探測器重量太小,撞擊月球後,産生的月球塵埃非常有限。

  歐陽自遠院士認為,撞擊月球最成功的是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的那次撞擊。2006年,重約370公斤,體積約1立方米,相當於一個洗衣機大小的 “智慧1號”按預定計劃,以7000公里的時速,與月球表面幾乎平行的1度角成功撞擊月球,在月球表面砸出一個直徑約為3米至10米的大坑,同時激起10多公里厚的“塵埃”。

  而對於一個長2米、寬1.72米、高2.2米,體積約7.5立方米的“嫦娥一號”衛星(相當於一輛越野車,兩側太陽能電池帆板完全展開後最大跨度達18.1米)。撞擊月球産生的塵埃是否一定比“智慧1號”多呢?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