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40年:大涼山托中國航太夢

時間:2010-09-30 12:3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四川西昌9月29日電(記者王玉山、李清華、白瑞雪)一枚乳白色的火箭矗立在中國西南大涼山深處,靜靜等待起航的時刻。“嫦娥”衛星的第二次奔月,將開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第60次航太之旅。

  這個位於山溝裏的航太城,已走過整整40年。

  40年壯歌前行,築夢太空,中國航太事業在汗水與淚水中走來。

  40年歲月變遷,青絲華發,中國航太人在成功與失敗的磨礪中成長。

  一曲航太夢,一部大國志。40年來,西昌航太人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千百年來只有火把的地方升起了火箭

  火把,這件夜行照明用的工具,對於千百年來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人民來説,具有特殊的意義:自漢唐起,沿襲至今的火把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1984年4月8日傍晚,一個拖著長長火焰的巨大亮點從鳳梨溝騰空而起的那一幕,讓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曲比阿讓和他的鄉親們至今難忘:“火把飛上天啦!”

  老鄉們所説的“火把”,是一枚搭載“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的長征三號火箭。

  這顆試驗通信衛星的首發成功,標誌著在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從此有了屬於中國人的一席之地。

  “你們猜火箭升空後,我們什麼反應?”當時在指控中心工作的王永軍説,“你絕不會想到,我們這些30多歲的漢子會高興得躺在地上打滾!”

  為了這一天,王永軍和他的同事們整整等待了14年。

  1970年12月29日,國家正式批准在西昌建立我國第三個航太發射場。

  “天是羅帳地是床,安寧河邊紮營房。三塊石頭支口鍋,野菜鹽巴下乾糧。”初建時期發射場的狀況,以這樣一首打油詩的形式在一代代西昌航太人中口口相傳。

  沒有營房,1000多人全住在用草席和油氈搭起來的棚子裏,室外下大雨,室內下小雨,衣服被子都是濕的,幾乎從來沒幹過。

  “我們喝山溝裏的水,水質硬,凡是北方來的人一定會拉肚子,什麼藥都無效。大夫説這叫"西昌病",無藥可治,忍著點吧。”當年的情形,親歷者林昭朗記憶猶新。

  但,困難再大,也無法阻擋中國航太人創業的激情。

  大冬天,搶建安寧河大橋,團長馬長根把白酒分給部隊,每人灌一口後,脫去棉衣,跳進河水;塔架吊裝,沒有機械,大家手拉肩扛37天完成任務,創造了塔架安裝史上的最高速度……

  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一度被認為是一個國家航太能力的標誌。

  1981年3月20日,在香港舉行的男排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上,中韓兩隊進行到決勝的關鍵時刻,電視信號突然中斷——因為租用的國際通信衛星時間已到,央視不得不停止轉播。

  那個年代,中國觀眾想要完整地觀看一場國際體育比賽,都是奢望。

  衛星要到達地球同步軌道,必須經過多次變軌,程式十分複雜。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3年後,西昌航太人見證了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的誕生。

  又2年後的1986年2月1日,長征三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人從此告別了租用外國衛星看電視、聽廣播的歷史。

  伴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西昌航太人一天天邁向中國航太事業的新臺階。

  1990年4月7日,我國首顆國際商業衛星“亞洲一號”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個步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的國家;

  2000年到2003年,3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先後發射,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建成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07年5月14日,我國首顆以整星整箭方式出口的“尼日利亞一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人自己生産的衛星首次走出國門;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寫下了中國航太的嶄新高度……

  歲月不老,歷史長青。自1984年執行首次發射任務以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先後將58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太史上首次發射試驗通信衛星、首次發射實用通信衛星、首次發射國際商業衛星、首次發射大推力捆綁式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月球探測衛星等多個“第一”。

  今天,78歲的曲比阿讓老人依然沒有弄清當年那個又大又亮的“火把”是怎樣飛上天的。但老人看到,隨著一個個“火把”升空,電視頻道越來越多,家人個個用上了手機。

  白雲深處的航太城改變了古老的大涼山,也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走向太空也是走向世界

  再高的山,也遮不住西昌航太人遠眺的目光。

  1984年1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為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航太發射場。

  1986年,中心接到第一單外來“生意”:發射“亞洲一號”衛星。

  1986年是一個人類航太史上糟糕的年份: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法國火箭和美國火箭相繼失利。這一年,被稱為“國際航太災難年”。

  暴雨並未淋濕西昌航太人激情澎湃的心。他們的目光穿過陰霾,投向雨後那道最美的彩虹。

  為了迎接“亞洲一號”,中心修建了亞洲當時最先進的衛星測試廠房。對方提出“室內空氣潔凈度不超過十萬級”的要求,工作人員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採用“土辦法”,拿綢布和酒精將3000多平方米的大廳地板和墻壁反覆擦洗了幾十次,最終使廠房空氣潔凈度達到一萬級的“世界之最”……

  1990年4月7日21時30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亞洲一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外電評論説:“中國這次成功發射的意義,絕不亞於當年的原子彈爆炸!”

  面對讚譽,西昌航太人深知,茫茫太空變幻莫測,來不得半點馬虎大意,禁不住絲毫固步自封。

  “顆顆螺釘連著航太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發射場上格外醒目的幾個大字,每一個西昌航太人都諳熟於心。

  “火箭,重達數噸的龐然大物,由成千上萬個元件組合而成,其元件的可靠性必須達到99.999999999%,也就是説,抽檢100億個元件,不可靠的元件不得超過1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陶鍾山説。

  而今,西昌發射中心的一線操作手,個個身懷絕技:在一萬多平方米的測試大廳裏,航吊操作手可以從13米高空把一支鉛筆插入啤酒瓶口;拉衛星的特裝車上豎直壘起6個易拉罐空瓶,行進數公里罐身紋絲不動;火箭加注,面對100多個形狀相同的閥門,操作手們蒙上眼睛也能一次操作到位……

  還是在1990年,一件外星發射前星箭對接的往事,在一代代西昌航太人中傳為美談。

  火箭上4個小手指粗的“對正鎖”必須對準衛星上的4個小孔,稍有不慎就會撞傷火箭或衛星。出於對中國專家的不信任,美國公司拒絕了中方的幫助,專門從本國請來吊裝專家。然而,兩個小時過去了,衛星和火箭還沒能“吻”上。滿頭大汗的美國專家抱著試一試的心情請中方援助,中心立即派出年僅19歲的操作手陶敬。迎著外國人寫滿問號的眼光,陶敬穩健地控制吊車,僅用4分鐘就將星箭一次對接成功!

  走向太空,走向世界,離不開開放的胸懷。

  無論是世界一流的美國肯尼迪航太中心還是國內一些研究院等産品研製單位,全部按照國際通行的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標準進行了認證。

  2006年9月,中心順利通過認證審核,與國際競爭對手們站在了同一個平臺上。

  “40年來,中心始終以"建設世界一流航太發射場"為奮鬥目標,先後實現了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從單射向發射到多射向發射、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太器、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從每年3次發射任務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0顆以上、從近控測試發射到遠控組織指揮的六大躍升,躍居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場之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李尚福説。

  2007年8月,中央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設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並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負責建設、管理、使用。這座將完全對外開放的新發射場,將承擔起我國新一代大型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品質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航太器的發射任務,基本滿足國內外各種軌道衛星發射的要求。

  “海南發射場建成後,中國航太將形成沿海和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新格局,極大提高中國航太發射綜合能力。”李尚福説。

  “奉獻”的古老主題續寫一代又一代

  夢想也許並不遙遠,但通往夢想的道路從來都是佈滿荊棘。

  作為一項高技術、高強度、高風險的重大工程,西昌航太人經常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甚至犧牲。

  10多年前,中心準備發射的一顆衛星突然起火,引發衛星上數百公斤燃料以及大量火工品燃燒爆炸,衛星被毀,測試廠房及設備受到嚴重損壞。

  兩年後,中心在發射外國的一顆通信衛星時,火箭起飛幾十秒後,因平臺倒臺,在發射場山坡上觸地爆炸,造成人員傷亡,場區通信設施遭到破壞。

  接連的失利並沒有擊倒西昌航太人。走出陰影的他們在深入總結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一步步完善組織指揮、技術協調、生活保障的規範和經驗。

  “挫折是一筆財富。回顧中心40年的發展歷史,正是這一群從挫折中走出來的英雄航太人創造了後來連戰連捷的輝煌戰績。”西昌航太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説,“在成功與失敗、鮮花與淚水中得到磨練,在各種緊急情況下得到鍛鍊和提高,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成功的力量,源自航太人內心的勇氣。

  從600多年前明朝的萬戶飛天起,在航太事業的發展歷程中,世界各國都曾付出生命的代價。

  1992年6月1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加注燃燒劑時設備出現故障,渦輪流量計一隻葉片突然脫落入防空罐內。為排除隱患,18歲的操作手王京輝和20歲的陶勇春主動請纓下罐檢查。由於罐內氮氣濃度太高,兩人先後窒息昏倒。緊急關頭,在發射場工作了21年的加注系統操作手謝兆勝不顧個人安危,再次主動請求下罐救人,終因氧氣不足也倒在罐內。

  因窒息時間過長,王京輝、陶勇春搶救無效,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謝兆勝在昏迷了7天7夜之後,奇跡般地甦醒過來。病癒後,從死亡線上被拉回來的他,又在這個危險的崗位上工作了整整18年!

  在西昌,在發射場,“奉獻”這個古老的主題走進了一個個動人故事,又從故事裏一代代傳了下來。

  空調崗位操作手姜于,來自西昌發測站地面設備站。這個部門,也是他的父親姜秋江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1990年6月19日,“長二捆”火箭正要轉往發射場,衛星測試廠房的加注電動大門突然發生故障,如不及時修復,不僅火箭發射要推遲,而且還直接威脅衛星的安全。

  姜秋江修復好電機返回時,不慎將門框底板踏落,從10多米高處摔了下來,犧牲時年僅31歲。

  那時,姜于只有5歲。他並不知道父親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但他清楚地記得父親工作的地方有高高的塔架、長長的火箭。

  13年後,姜于來到西昌,繼續父親的事業……

  “我的妻子,我的愛人。當你讀到這封信時,我已經走了,永遠地離開了你,離開了我們溫馨的家。親愛的,你不要悲傷,當我選擇了這項神聖而危險的事業的時候,我們不是已經共同做好犧牲的準備了嗎?”

  1984年初,擔任中心發射測試室主任的李聯林在執行首次發射前,分別給妻子、女兒和父母寫下了3封遺書。

  幸運的是,遺書沒有派上用場。但這段樸實的文字,卻讓人們讀懂了一代代西昌航太人的赤子之心。

  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最寶貴的生命融入追夢之旅!

  他們把祖國的利益和茫茫太空的召喚視為至高榮譽!

  祖國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西昌航太人。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