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計劃出臺始末以及必須登月的七大理由

時間:2010-09-30 12:34   來源:環球網

  神秘的1號發射塔西昌衛星發射基地。

  遠遠眺望,兩座鋼鐵大廈巍然矗立在峽谷的盡頭,這就是被人們稱為“通往宇宙大門”的2號和3號發射塔,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雖然2號和3號發射塔巍然屹立,卻始終不見1號發射塔的身影。

  一位了解中日航太的人士告訴記者,原來1970年國家在西昌布點建衛星基地時,還有一項航太計劃:在中心建立飛船發射工位,同時還精心挑選、培訓了第一批宇航員。當時兩項工作秘密進行,宇航員不知道發射工位建在哪,西昌也不知道國家在秘密培訓宇航員。但是後來,由於受綜合國力、技術條件、交通運輸等因素影響這項計劃被擱置,航太發射工位一直沒有建起來。

  1992年1月,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提上議事日程,但是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並沒有迎來自己的載人航太時代,人們看到了神州系列飛船一次又一次從酒泉刺入蒼穹,而西昌只能保持沉寂。在西昌人看來,如果不是因為酒泉,神州載人飛船完全可能從西昌起飛,是酒泉熄滅了他們的夢想。

  迄今離2號發射架2公里遠,當初意欲建航太發射工位的地方,為飛船發射準備的3個隧洞、5公里鐵路線仍然擱置著,1號位場坪也依然保留在那裏。神秘的1號發射塔位究竟今在等待什麼?這個疑問長時間一直沒有答案。

  2007年4月,“嫦娥一號”衛星將在西昌發射的決定似乎讓不少西昌人猛然醒悟:那個空置著的1號發射塔位難道是為將來登月宇航員所預留的平臺嗎?1號位會不會就是中國登月宇航員的起點?

  現在,“嫦娥奔月”在中國即將變成現實,西昌人有理由這樣去構想。有不少人甚至認為,將來1號發射塔位可能就是中國人載人登月圓夢的地方。

  一個胎死腹中的秘密

  2004年,正式啟動的“嫦娥工程”是中國在月球探索方面邁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國這個航空大國開始深空探索的宣言書,它將成為中國航太繼人造衛星、載人航太工程後的第三個里程碑。

  此時,它距“嫦娥工程”最早的構想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時間。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有航太專家提出探月計劃建議,在中國科技界內最為廣泛流傳的是當時一個“嫦娥奔月”的想法。據説當時國內生産了一個沒有執行任務的火箭,火箭擱置在那裏也不是好辦法,因此有人提出利用運載火箭往月球上發射一個象徵中國的鐵質標誌,永遠地將其“烙”在月球上,以此迎慶1997年香港回歸,揚國威、鼓志氣。這個設想當時在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不過還是得到了一批學者的支援。這些學者很快將設想形成文字向中央打申請報告,並計劃在香港回歸前完成發射任務。

  “當時這個計劃幾乎完全是從政治角度考慮的,基本上沒有什麼科學研究價值,搞科學探測,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一時的頭腦發熱肯定是不行的。”國內一位航太航空專家表示。此外,這個當時在科學上並沒有多少實質意義的計劃預算高達15個億。結果自然可以預料。當報告打到中央後,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果斷地否決了這個所謂的“嫦娥計劃”。

  被逼出來的探月工程

  在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看來,中國的探月工程完全是被逼出來的。

  1994年,美國發射了“克萊門汀號”環月探測器,不但開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佈與含量的探測,並意外發現了在月球南極區有水存在的資訊。當年,歐洲空間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詳細計劃,根據計劃,他們將逐步建立月球科學研究基地。隨後,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航空航太科學家們也開始了行動,從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的探月高潮。

  美國人的發現和其他國家的行動在中國的航空航太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於是,1994年我國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論證日程,然而此後卻是“反反覆復的論證”。

  “全世界現在對於月球探測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中國如果無動於衷的話就會在競爭中落後、喪失發言權。”無論是在遊説中,還是在演講中,歐陽自遠都如此對外界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體升溫的局面下,加上科學家們的遊説,中國探月計劃終於得到了政府高層的重視。緊接著,政府方面開始進入實質性的程式。

  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佈航太白皮書———《中國的航太》,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京召開的首屆“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太局局長欒恩傑在《面向21世紀的中國航太》的報告中首次公開表明瞭中國探月的決心。

  中國新的探月計劃也受到了兩任政府總理的高度重視。2002年10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指示要抓緊探月工程的論證。2004年1月23號,溫家寶總理親自批准了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的立項,資金預計14億人民幣。

  2004年2月,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很有詩意地被命名為“嫦娥工程”,同時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欒恩傑被任命為“嫦娥工程”的總指揮。自此,中國漫長的探月計劃從科學家們的爭論中開始公開地走到了人們的面前。從提出論證開始,時間已經整整過了10個春秋。

  浮出水面的登月計劃

  根據中國已經確定的探月工程的計劃,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201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

  在外界看來,“嫦娥一號”衛星升空實際上只是中國整個探月工程的一個序曲。儘管目前國防科工委僅僅啟動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計劃尚未正式立項,但是沒有人懷疑它們已經是“箭在弦上”。

  中國探月計劃出臺始末揭秘

  2007年4月“嫦娥一號”順利升空以後,接下來“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將很快進入實質性的階段。有消息表明,2009年至2015年,中國將進入嫦娥二期工程,屆時將進行兩到三次的軟著陸巡視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發射一個軟著陸器的計劃已經基本確定,按照這一計劃軟著陸器將攜帶載有錄影機和多種探測儀器的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巡視勘查,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數據資料。目前中國進行此項任務的技術、物資條件和經濟實力都已基本具備。據悉,二期計劃中採用的月球車,將採用全國招標的方式來選擇,目前國內已經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了角逐。

  在此之後,中國將進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動,即發射一顆月球軟著陸器,這個軟著陸器不僅要採集月壤和岩石的樣本,還要搭乘返回艙重返地球。在這個階段中,空間機器人將會充當主要角色,在衛星維修、太空科學試驗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據悉,為了儘快實施機器人登月計劃,國家早已經成立了第一個空間機器人的專門研究機構,即國家高技術航太領域空間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並且空間機器人現在已經進入研製程式。

  有專家認為,在太空,宇航員是極其昂貴的資源,在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用機器人代替宇航員的某些工作將更加安全、經濟。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後,中國將進入載人登月階段,那時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就會全部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將會成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在這一期工程中,中國將如何載人登月呢?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設計,我國所計劃採用的方式是先用運載火箭將飛船送上地球軌道,隨後,飛船自行移動至月球軌道,釋放出登陸艙,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員登陸月球。活動完成後,宇航員返回登陸艙,飛離月球,與在月球軌道上等待的飛船重新對接,至此登月過程結束。

  低調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的中國探月工程規劃中,並沒有提到任何載人登月的計劃。我國政府的官方文件中,至今也沒有公佈載人登月的具體計劃或者設想,也就是説目前外界所傳言的“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得到政府方面的證實。

  國內航太界的專家表示,在航太發展的道路上,我國政府一向行動穩妥。實施登月計劃時政府方面也同樣採取了極為審慎的態度。作為我國整個登月工程的前奏,我國謹慎地啟動了探月工程的“繞”計劃。

  在歐陽自遠看來,在載人登月以前,實施針對月球的前期探測是很有必要的。“我們中國現在有能力把人送到月球,但是只有單程票,我們現在沒有能力保證能回來。”歐陽自遠因此認為中國的探月計劃必須經歷不載人時期的三個階段,然後才能考慮載人登月,這也是絕對保障登月宇航員的需要。

  事實上,讓登月宇航員絕對安全返回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一點對美國來説也是如此。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載著3名美國宇航員第一次成功登月。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個舉世聞名的登月行動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險象環生,甚至差一點毀於災難。最驚人的是,當宇航員結束2小時的月球行走之後,竟然發現登月艙引擎開關損壞。原來,在狹小的登月艙裏,宇航服刮斷了啟動引擎的極為關鍵的一個電路開關。如果沒有開關,他們就今永遠留在月球上。

  中國必須登月的七大理由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為何要探索月球?月球對於我們有什麼意義?這是許多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所追問的問題。在中國的科學界,也不乏反對的聲音。月球探索真的對我們毫無意義嗎?事實並非如此,它所帶來的利益可以看得見。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