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繼2007年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升空,又讓中國航太事業邁上新的臺階。其實,探月工程離我們並不遠,人類必須要拓展生存空間,而起步就是探測月球。 月球緊鄰地球,一直被視為地球的“行宮”和“第八大洲”。自古以來,多少詩人和畫家,用美妙的筆墨描繪過它,讚美過它,民間也流傳著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俗語,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月球的自然規律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月亮盈虧不僅造成地球上潮漲潮落,最新研究還表明,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塊間發生地震的導火索。嫦娥奔月,這個古老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故事,如今與中國偉大的探月工程聯繫起來,不再是一個神秘莫測的未解之謎。
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疑問:月亮離我們有38萬公里,為何我們要花這麼大力氣去探測月球?除去科學意義之外,探月工程究竟會給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還是只是為了體現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如果沒有衛星,我們就打不了電話,上不了網、汽車的GPS也不幹活,無法知道天氣變化……這樣一説,可能更直白一些。是的,嫦娥衛星探月工程,並非高端得遙不可及,而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人類月球探測的腳步從未停止。而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國對遙遠月球展開探測的重大進展,它不僅僅是航太科技工作者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國家的事情。還關係著民生,對拓展人類生存空間具有重大意義。
事件回放
中國的探月計劃經過長期準備、10年論證,于2004年1月正式立項,被稱作“嫦娥工程”。該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佈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併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嫦娥二號衛星(簡稱嫦娥二號,也稱為“二號星”)是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由長三丙火箭發射。但是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的CCD相機的解析度更高,其他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嫦娥二號”于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
2010年12月21日14時50分,嫦娥二號衛星首次遭遇月食,面臨巨大考驗。衛星在月食過程中長時間處於陰影中,其設備將直接面對太空零下200余攝氏度的環境,經歷長時間的低溫考驗。此外,經歷月食的過程中,國內測控站不能全程跟蹤和控制衛星,靠衛星按照預先設定的流程式控制制指令,自主執行,這也是個嚴峻考驗。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有條不紊地對衛星實施了控制,約3個小時後,衛星順利走出陰影區,安然度過月食考驗。
本版稿件 本報記者 李茜 陳會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