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欒恩傑: 探月工程是我國科學創新標誌性的工程

時間:2010-11-24 14:04   來源:中國網

  中國網訊 23日下午,中國科技會堂召開“科學與媒體對話——嫦娥二號衛星探月”活動.中國科協副主席欒恩傑表示,實施探月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把握科學發展大的趨勢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探月工程是我國科學創新標誌性的工程。

欒恩傑介紹最新情況

  欒恩傑説,計劃在2020年前,分三個時期來實現我們國家探月任務。在07年10月份我們國家成功發佈嫦娥二號衛星探月,一期工程取得了圓滿的成功,成為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太取得成功以後,我國航太事業發展第三個里程碑。

  二期工程從2008年二月立項,主要目標是實現月面的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並實施三次發行任務,3號,4號,2號三次,2號作為技術先導性,所以二號嫦娥任務是利用一號備份星,在決定嫦娥一號運作當中我們就一顆星,向總理彙報了以後,總理説科學試驗項目難免有閃失,科學實驗就準備了一個備份,一旦嫦娥一號有所閃失失誤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快的進行第二次發射,完全繞月的任務,所以就我們準備了一個備份星。

  因為一號完成的非常好,所以備份星就留下了,怎麼用呢?總理當時説如果一號打好的話,二號星一定要做好二期的銜接工作,能夠做一些技術掀起驗證性的實驗,讓它産生一定的技術效果,不能重復來作為一次動作,所以根據總理這樣的指示精神,我們把嫦娥一號備份星做了技術的改進,作為二期工程的先導星,驗證在軟著陸前一些關鍵的技術。今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星發射成功,10月6日到達了月球附近,順利完成減速自動進入環月軌道。

  10月9日順利實事第三次自動進入工作軌道,26日完成在歸測試的嫦娥二號。10月28日,成功獲取了後期任務預估的準備打算在落月時候的備選的著陸區,叫做(洪灣區),取得了優於1.5米的解析度突顯,完成的所有嫦娥二號所有目標,取得了圓滿成功。

  黨中央在賀電當中指出,這是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取得成功之後,在月球探測領域取得了又一項重大成就,也是我國科技創新的又一標誌性成果。這是嫦娥二號要完成的情況。

  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就要完成後續的第二期落的任務,就要實施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三期工程的論證和實施方案編制工作已經完成,具體方案要報國務院批准。但是總的來看,探月工程要落回這三個步驟實施到現在已經一步一步靠近最終要落月獲取地面樣品返回家園這樣一個任務,對月球的探求是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對茫茫宇宙的航太探索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具代表性的探索活動。月球因為離我們近含有特殊的空間因子,可以利用的資源成為各個先進國家開展深空探測的起點。近期探測計劃可以給我們一些研究啟示:

  月球探測對推動科技進步的提高中和國力還有顯著的帶動作用,帶動航太技術的突破,比如説空間機器人,太空用的一些材料,導航與控制空間推進,空間動力學,深空測控通訊等等。帶動基礎學科的研究比如人工智慧,大氣模型,空氣動力學,電子與通訊等等。帶動空間進步比如地球科學,天庭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等等,帶動相關的産業發展比如説空間技術,高新材料,通訊,空間資源;帶動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比如説航太科技隊伍,科學研究的人才,吸收青少年投身科學事業還有國民素質的提升。航太科技也是當今國際高技術競爭的焦點,月球探測已經成為航太領域競相爭奪的制高點。日本、俄羅斯等國都提出龐大的探月規劃,美國利用國際合作主導未來探月合作。

  我國的探月工程以探測為起點,將通過三期工程的實施,建立起完整配套的深空探測的研究、設計、生産和應用提高,獲得一批自主創新的航太工程技術和月球科學研究成果,為後續載人和深空探測等活動奠定必要的技術、物質和人才的基礎。

  探月工程的實施離不開我們國家人民的支援,作為航太人,我們也有責任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工作,了解探月的活動,了解開展航太探探索的意義所在。

  感謝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對我們事業的支援,希望各界新聞朋友繼續關心和支援我們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今天我們請到幾位在嫦娥二號衛星探月的專家和我們一起交流,探月工程的副設計師于登雲,還有探月總設計師黃江川,還有副總指揮劉建忠。

  我們工程把應用系統實際是科技成果産品的系統叫做工程目標的應用體系這部分的延伸,我們説的應用是在科學方面獲取可以應用的數據、成果的形成,科研成果研究的結果,所以地面把太空獲取的資訊傳給我們,我們的科學家要把這些資訊變成可用的資料或者是素材,科學家在這些素材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獲取科學的成果,我們把這個過程叫做應用系統,所以劉建忠研究員是科學家,是把科學成果獲取和産生一部分叫做地面應用系統。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