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航太測控專家耿虎軍談嫦娥工程

時間:2011-01-10 09:12   來源:科技日報

  文本報記者 林莉君 綜合報道

  在全世界的注視下,嫦娥2號奔向太空。她身後拖著一條長長的無形的線,牽線人便是我國航太測控專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遙控遙測專業部副主任耿虎軍和他的同伴們。

  原以為耿虎軍是個白髮蒼蒼的老教授,見了面才驚訝地發現竟然是個“70後”,剛滿39歲。他謙虛地説自己只是五十四所這部“精密運轉的龐大機器”中的一個小零件,然而正是這個“小零件”帶領同伴們用幾年的時間走完了國外航太測控領域幾十年走過的路。他們成功的法寶只有一個:夜以繼日拼命鑽研、設計、嘗試,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成功

  捕捉住嫦娥,我的心才一點一點放下來

  嫦娥二號發射升空的那一刻,也是測控系統啟動的歷史一刻。雖然下了很多功夫,所有指標也都事先測試過,但耿虎軍的心還是緊張得咚咚直跳。

  “嫦娥捕捉住了,信號回來了,隨著設備系統各項功能的實現,我的心才一點點放下來。直到嫦娥飛到離月球一半距離的時候,所有設備的功能都用到了,我這才完全放下心來。那種精神愉快,真是最美好的享受。”耿虎軍現在談起來還一臉激動。

  嫦娥二號衛星發射後,喀什18米站設備于10月2日淩晨4點開始執行任務,進行S頻段常規測控,第一次就捕獲跟蹤正常,遙測解調正常。隨後進行了X頻段測控試驗以及LDPC遙測編譯碼試驗。測控設備每天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到目前為止,狀態穩定可靠,任務完成圓滿。

  驕傲

  用10年追趕40年

  耿虎軍似乎就是為航太測控而生的。他大學本科學的是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碩士學的信號處理。來五十四所後先做了幾年射頻設備,接著做了幾年信號處理,之後又在軟體總體室待了幾年。他説:“測控設備研發需要在這幾個專業技術上都有工作經驗,我剛好有這些基礎,從事航太測控的總體設計就比較順手。”

  在嫦娥二號任務中,五十四所團隊完成了喀什站S/X頻段統一測控系統、青島站S頻段統一測控系統、5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線和地面應用系統數據接收分系統及數據傳輸系統的改造任務。“這些測控站要能夠監測到嫦娥的飛行過程,時時刻刻掌握其軌道位置。哪建站合適,我們就去哪工作。”耿虎軍説。

  在耿虎軍的帶領下,原本為嫦娥一號任務修建的只具備單S頻段接收能力的喀什站18米單收站,被改造成一套完整的全功能測控站,S/X雙頻段能夠同時執行任務,新頻段極大提高了測速精度和數傳速率。較高的發射功率和高靈敏度的接收系統,使喀什系統設備能夠完成月球探測和200萬公里的深空目標測控任務。另外,喀什站在高速數傳方面,採用了先進的數據傳輸技術,並可進行高效的LDPC傳輸試驗。這些創新都使我國測控技術大幅提升,在測控能力和測控頻段等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

  “我們拼命往前衝,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進行深空探測領域的研究,我們用兩個五年就趕上來了。”耿虎軍説,“航太領域更新換代特別快,每一代設備都不同,對技術人員的水準要求很高。這種工作很有挑戰性、也很辛苦,但特別有意思,因為需要不斷開動腦筋。”

  甘苦

  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你又要去北京一日遊了嗎?怎麼不帶我去?”7歲的兒子眼巴巴地望著正收拾行李的耿虎軍,耿虎軍苦笑著説不出話來。和所有參加嫦娥項目的同事一樣,出差、加班是耿虎軍的常態。

  “國家花費這麼大搞探月工程,我們知道責任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有人都只能圍繞工程需求來安排自己的行程。”耿虎軍説。

  喀什站設備去年4月安裝,8月份開通,10月1日執行任務,工作量大,任務壓力更大。“參加這個項目的同志都付出了很多。春節我們整個課題組人員配套加班,工廠跟我們一起整合組裝,一直加班到大年三十才裝出來,接著春節沒休息繼續調試。”耿虎軍的妻子也是所裏的技術骨幹,為了照顧家庭遲遲沒有時間寫博士論文,其間的辛苦可想而知。

  像所有航太工程一樣,嫦娥項目工程任務一旦下來,到各個節點都必須按時按計劃完成研製、論證。遇到需要重新論證的技術問題,就必須抓緊時間,加班甚至幹通宵是常有的事。另外,各項技術攻關必須在理論上吃透,在實際設備中實現,這需要消耗時間去研究、測試、反覆做,工作一上手往往就停不下來了。耿虎軍説:“常常當我們忙了一夜往家走時,環衛工人已經在刷刷地清掃路面。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自豪

  花小錢辦大事

  耿虎軍認為,航太測控發展所發揮的作用遠遠不止我們看到的這些。“在登月、載人航太的研發過程中,雖然看起來我們步的是他人後塵,但沒有這個過程,我國的航太事業就發展不起來,而且這也使我們加速度很快。”

  耿虎軍最自豪的是,中國人真能幹,花小錢辦大事。“所有測控站都可以綜合使用,嫦娥二號測控站是在原有站基礎上改造出來的,沒花多少錢,衛星也是原來嫦娥一號的備份星,這些與國外深空探測投入的資金無法比,但類似嫦娥工程的航太測控工程附加效益很高。在研發過程中我國積累了包括材料、信號處理、人才等基礎儲備,這些高科技儲備用到其他行業會産生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嫦娥工程’作為我國重點航太項目,它的順利實施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有能力研究月球的國家之一,這對人類和平開發利用月球和太空意義重大。作為普通的科研人員,我們為能夠參與如此重大的項目而感到榮幸和驕傲。”耿虎軍説。

  “在嫦娥二號任務的測控技術研發過程中,我們實現了大量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儲備。目前,我們的深空探測能力已經能達到200萬公里。”耿虎軍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把眼光瞄準了正在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和呼之欲出的中國火星探測。

  延伸閱讀

  兒子眼裏的耿虎軍:爸爸很帥

  在兒子的眼裏,耿虎軍什麼都能幹。

  面對記者的提問“爸爸帥不帥?”小傢夥毫不遲疑地回答:“帥”。

  耿虎軍的兒子現在也成了一個小小航太迷。什麼火炮、艦船,講起來頭頭是道。嫦娥二號升空的各種計時密碼,背得滾瓜爛熟。兒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耿虎軍去給他們班小朋友們上過一堂神舟七號的故事課。火箭發射、雷達開機等過程,場面壯觀,引得其他班小朋友也不上課了,都跑來看。

  “當時我兒子那個高興啊。雖然他沒有當面誇過我,但我感覺得到,他很崇拜我做的事情。每次我出差回到家,他都興奮得不行。”耿虎軍説。

  “‘嫦娥’探月成功,我兒子也在到處‘吹牛’——他也為父母所從事的事業自豪啊!”話鋒一轉,耿虎軍是一位幸福的父親。

  人物心語

  航太事業充滿風險,面對一個未知的全新領域,沒有勇氣,就作不了航太人!

  五十四所如同一部高效嚴密運轉的機器,我是這系統中的一個小零件。

  我們起的作用就像放風箏時的線。

  這些測控站要能夠監測到嫦娥二號的飛行過程,時時刻刻掌握其軌道位置。哪建站合適,我們就去哪工作。

  嚴格地説,我們是工程師而不是科學家——科學家做的是實驗,十次中有一次成功,就是成功;我們做的是項目,十次必須十次成功,否則就是失敗。

  嫦娥二號任務一切順利,作為參與其中的科技人員,是一種很享受的感覺。

  為祖國的航太事業作出貢獻,我們雖平凡但很幸福。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