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從"借船出海"到"獨自出征"2013年我們去探火星

時間:2010-12-31 10:20   來源:科技日報

  ————新聞緣起————

  我國火星探測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12月24日,探月中心傳來消息,我國已經著手建立探測火星專家組,最快明年初可組建成功。今年10月,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後,探月中心將探測火星一事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專家組成立後,經過論證和立項工作,火星探測將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與探月二期工程同時進行。據悉,我國最快2013年有望獨立探測火星。

  ————現實vs猜測————

  現實

  我國火星探測起步已遠遠落後

  作為地球的鄰居,火星也像地球一樣有大氣層籠罩著。而且由於火星自轉軸傾斜角與地球相似,火星上也有冬去春回,寒來暑往。因而,火星是人類未來移居太空優先考慮的一個星球。這也是火星探測的目的所在。

  《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表示,金星是地球的過去,火星是地球的未來。金星和火星的探測、研究,對於研究地球的起源、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人類未來是否要在火星上建第二個家園、怎樣建第二個家園,都有賴於對於火星的深入研究。

  1996年11月7日,美國德爾它2火箭把“火星環球勘探者”探測器送入了太空,拉開了火星探測熱潮的序幕。距今,已有14年的時間。嫦娥二號總設計師黃江川表示,“作為一個航太大國,我國火星探測起步已遠遠落後,與國外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水準的差距不斷拉大,因此逐步開展以火星為主要目標的探索活動是我國未來航太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嫦娥一號已具備去火星的能力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表示,火星距地球的距離是月球的100倍,而嫦娥一號其實已基本具備去火星的能力,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就已證明中國有能力獨立進行火星探測。

  猜測

  時間:最佳窗口期在2013年

  火星與地球每15至17年有一次最近的機會,每26個月,會有一次相對較近的機會。因此,每兩年左右的時間會有一個火星探測的窗口期,離我們最近的上一個窗口期在2009年9月左右,下一個窗口期是2011年10月左右。每當窗口期,火星離地球的距離較近,此時發射探測器是最省能量的,如果在太遠的時候發射探測器,成本就會很高。

  據葉培建估計,獨立完成火星探測所需資金,將少於嫦娥一號的投資。如果國家儘快立項,最佳的發射時間應該在2013年,此時火星和地球距離最合適。如果錯過,下一個發射時機將在2016年。

  火箭:或採用“長三乙”

  根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今年10月提出的我國自主火星環繞探測技術方案,火星探測器的自主發射可能採用的運載火箭是CZ-3B火箭(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長三乙”被譽為“火箭大力士”,它以經適應性更改後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作為芯級,捆綁四枚液體助推器而構成,火箭全長54.838米,芯級最大直徑8.45米,運載能力在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時為5000千克。具有運載能力大、適應性強、繼承性好等優點,是我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技術最先進、構成最複雜的運載火箭,代表我國目前運載火箭技術的最高水準,在世界航太界也居前列。今年9月,“長三乙”火箭曾成功發射了鑫諾6號通訊衛星。但龐之浩表示,離我國自主探測火星還有幾年時間,具體採用何種火箭目前還未可知。

  人員:“探月”專家挑大梁

  火星探測專家組將於明年初在探月中心成立,目前名單還沒有公開。據有關人士透露,目前火星探測的準備工作,由嫦娥二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黃江川牽頭。

  近年來,我國航太等科研部門,一直在考慮探索火星,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後,探月中心便將探測火星一事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目前,探月中心已有專門人員和部門來負責聯繫、組建專家組一事。“原來計劃今年底專家組就能組建成功,但現在看來,最快在明年初。”據透露,組建專家組只是探測火星的最基本的一步,此後,還要經過論證、立項調查後,方可報批國家相關部門獲得許可,並同時獲得項目經費。

  該人士説,探月與探測火星並不互相影響,兩者可同時進行。“同時進行,在技術以及專業知識方面,均可以相互補充。”該人士強調,目前看來,在初始階段,火星探測的專家組組建、論證等等,均會由探月中心進行。

  ————連線專家————

  龐之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雜誌編審、執行主編、航太專家):

  2011年中俄合作,“借船出海”

  2011年11月是火星探測的又一個窗口期,明年我國在火星探測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借船出海”,與俄羅斯聯合進行火星探測。

  此前,我國曾擬定於2009年9月發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與“火衛一土壤樣品返回”空間飛行器(又稱“福布斯”探測器)一道搭載俄方運載火箭升空。但由於俄方採集火星土壤樣品的取土器需要改進,此項計劃被延遲。在又一個探測窗口期來臨之際,這項計劃將被重新啟動。

  首次探測並不急於尋找生命物質

  與美國專注于發現生命物質不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包括:火星表面地形地貌及其變化,火星表面礦物岩石分佈調查和資源分析,火星表面水體、水冰和大氣中水分子的探測與研究,火星物理和大氣層探測等幾個方面。

  環繞探測是目前火星探測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於在火星研究過程中建立總體、全局的概念。“螢火一號”由“福布斯”送入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後,將在繞火星的大橢圓軌道飛行,自主完成對火星空間環境的探測任務並對火星進行成像,還將與“福布斯”聯合完成對火星環境的掩星探測。

  深空測控難題目前還未完全解決

  火星探測,目前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建設深空測控網。他説,探測器飛得非常遠,如何遙測遙控、並且接收到它發回的資訊,是一個技術難題。除去月球,火星探測是當代深空測控的重點領域。

  探月工程已經突破了測控技術,但月球距離地球才38萬公里。火星離地球最近處也有8萬多公里,最遠達3億多公里,從火星探測器上發回一個信號的延時就長達十多分鐘,信號走一個來回就得20—30分鐘,因此,火星探測工程對探測器的自主導航能力、通信能力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早期的火星探測出了大量故障,如日本的火星探測器靠近火星就失蹤了,就是因為對探測器的測控技術較複雜。最近,日本發射的金星發射器又出現了故障,沒能進入鎖定軌道。深空測控網對火星探測工程意義重大。

  ————新聞延伸————

  美國2013年將再發探測器,預計耗資4.38億美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曾發射探測器抵達火星。據悉,NASA已經掌握了火星存在生命的證據。

  NASA定於2013年再向火星發射一顆探測器,發射時間在11月18日至12月7日之間。探測器將裝載3架科學探測儀器,這項計劃旨在探究火星大氣層流失原因,預計耗資4.38億美元。

  印度2015年將出征火星,尋找生命痕跡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成功發射了第一艘月球無人探測飛船“月球初航一號”。發射火星探測器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下一步計劃。

  印度可能將於2015年前後,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向火星發射一個無人探測器。該探測器約重500公斤,配備有功能強大的高解析度遠端傳感解析裝置,不僅能收集火星大氣層的數據,對其化學成分進行具體分析,還可以對火星的地表和地下結構進行觀測分析,尋找火星上的生命痕跡。印度這一火星探測過程將持續6至8個月,耗資30億盧比(約合6700萬美元)。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