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長征火箭力爭10年趕上航太強國 將向何處飛翔?

時間:2010-12-27 15:35   來源:人民網

圖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對即將發射的長征三號甲火箭進行最後一次仔細檢查。易淵攝


  2010年12月18日4時20分,長征三號甲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自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我國長征系列火箭的136次飛行,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生産的長征系列火箭第100次飛行。

  與美俄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火箭差距何在?今後將面臨怎樣的國際競爭?我國還要研製什麼樣的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做出了解答。

  從幾個月發射1次到1年發射10多次 中國火箭進入高密度發射階段

  人們不會忘記這歷史性的時刻: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枚火箭托舉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在戈壁深處發射升空,火箭橘紅色的尾焰上方,醒目的標誌——“長征”二字令人振奮。從此,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發展之路,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向太空延伸。

  站在2010年的時間點上,回首風雨“長征”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研究院裏走過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常規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的技術跨越。

  繼長征一號首次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在長征二號基礎上研製的長征三號丙火箭收穫了首個“金牌火箭”的稱號。1990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獲得成功,中國航太從此踏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

  曾任長征三號總設計師的謝光選院士清楚地記得,美國衛星與國産衛星在入軌方式上有所不同,研究院要研製出與之適應的運載火箭,要解決低溫火箭發動機在高空失重條件下二次點火等重大技術難題。“掌握這種發射同步定點通信衛星的技術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謝光選説。

  2003年10月15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把航太英雄楊利偉送入太空,我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取得圓滿成功。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自主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有了長征系列火箭的托舉,太空迎來了中國的璀璨群星。今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舉國歡慶祖國61歲華誕之際,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將嫦娥二號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為祖國獻上了一份厚禮,標誌著我國在深空探測方面又邁上新臺階。

  如今,長三甲系列火箭已成功實現了由單件、小批量生産向批量生産,由研製向研製生産並重,由試驗型向産業化發展的重大轉變。從原來的幾個月甚至一年發射1次,到現在的一年10多次發射,中國運載火箭進入到了真正的高密度發射階段,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上了産業化發展之路,太空經濟時代已經來臨。

  面對多型號並舉、多領域競爭等火箭産業新特點 力爭10年左右時間趕上航太強國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第一個50次發射走過了28年的歷程,第二個50次發射歷經12年時間。專家預言,第三個50次發射預計將在未來5年內完成。

  然而,放眼群雄並起的世界航太大舞臺,我國的火箭産業任重而道遠。我們與世界航太大國在火箭技術領域還有一定差距,面對多型號並舉、多領域競爭和高強密度發射的火箭産業化新特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必須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不僅如此,中國研製的運載火箭對地面測試操作的需要相對比較複雜。據專家介紹,美國波音公司、洛克希特馬丁公司等宇航公司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數字化設計和生産;波音公司的德爾它Ⅳ火箭發射週期為5至8天,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週期需要21天左右。而且,國外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軟體産業,我國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晚,軟體産業也剛剛起步,需要幾年的實踐進行儲備。

  專家認為,中國火箭在數字化設計能力、整合優化設計能力、創新能力、未來航太運輸系統預先研究等方面,還需要加緊探索和突破。

  今後,我國航太事業還將面臨更加嚴酷的競爭,包括日本、歐洲、印度、巴西、烏克蘭等。 


  面對差距,中國並沒有氣餒。有關火箭專家表示:雖然與美俄火箭技術存在較大差距,但通過不懈努力,中國完全可以用10年左右的時間趕上美俄。

  除了“高標準、高品質”,還要練就“火箭速度” 長征五號將飛向更深遠太空

  面對世界航太新的發展勢頭和激烈競爭,中國航太人除了“高標準、高品質”這一法寶外,還要練就研製與生産的“火箭速度”,以及適應高強密度發射的科研管理模式。

  為此,研究院創造性地將系統工程理論應用於航太型號管理,建立了型號研製管理體系,並構建了以總體設計為龍頭、分系統與單機環環相扣的技術體系、綜合統籌的計劃體系和系統規範的品質管理體系,“生産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科研創新模式已經形成。

  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説:“組批生産要求管理科學化,對未來三年火箭的滾動計劃要進行專題研究。要加快多系統耦合能力建設,形成工程化、系統化;在設計上多使用倣真軟體進行模擬;在數據管理上建立相應的數據庫進行數據管理。由簡入繁,由點到面,由戰術到戰略,由設計到生産,逐步實現數字化設計、生産、試驗和管理。”

  為適應國內外應用衛星技術的發展與衛星應用市場的需要,以及未來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月球探測工程、北斗導航工程等實際需要,一路高歌的運載火箭研製者們已把目光投向更加深邃浩瀚的太空,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正在研製過程中,發射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射場已開工建設。

  長征五號是我國研製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運載火箭,與歐洲阿麗亞娜5型火箭基本同級。已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進入實質研製階段,將於2014年首發,運載能力比之前火箭提升一倍。長征五號的研製是中國第一個不以單一衛星運輸為背景而研製的火箭,它是瞄準中國航太未來20到30年的需要規劃研製的一個系列火箭群。

  伴隨著中國航太由任務型向任務能力型的産業化轉型,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也正在與日俱增,帶動了微電子技術、電腦技術、光電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奈米技術等高新技術群體性的崛起。研究院院長李洪表示,在“二次創業”的征程中,我們將以開放、創新、融合的心態,努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