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心隨“嫦娥”遊太空

時間:2010-12-23 09:3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10月1日這天,嫦娥二號飛上雲天,開啟中國航太的又一次探月之旅。

  在整個“嫦娥”遨遊太空的過程中,今年34歲的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專家劉勇可謂功不可沒。12年前,劉勇從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畢業後,來到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他前後經歷7次神舟飛行任務和兩次嫦娥奔月的盛舉,從一名大學生成長為卓有建樹的航太飛控專家。

  走進航太測控中心12年前,劉勇來到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從事載人航太工程技術的準備工作。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開發神舟飛船的姿態確定軟體。

  當時,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尚在組建伊始,姿態計算還是一片空白,沒有技術資料和實測數據可供參考借鑒,而更大的挑戰還是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之間的巨大差距。可想而知,要開發出一套為航太任務所用的軟體,其困難會有多大。

  那些日子裏,深夜的機房,節假日的辦公室,堆滿書籍的宿舍,隨處可見劉勇抱著技術資料苦苦啃讀的身影。兩年的時間,他積累了幾百萬字的學習資料、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那段時間,他的思維空間被數字和軟體佔據了。

  最終,經過專家組評審,劉勇開發的軟體獲得一致通過。此後,他又向航太測控高峰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多年來,劉勇參與多個國家重大項目的研製,獲得部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

  劉勇深入研究的飛船升力式再入返回控制技術和姿態確定技術,在歷次神舟號飛船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自主開發的航太器可視化任務分析系統,成為歷次任務軌道控制的實用軟體;他還突破姿態計算和視點控制關鍵技術,填補了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姿態計算方面的空白;他所開發的“姿態球”,為快速準確判斷飛行器狀態、實施任務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援。

  目標永遠是百分之百2004年的春天,探月工程立項,中國的航太事業加快了向深空挺進的步伐。

  在此之前,中國發射的飛行器最遠測控距離約8萬公里,而嫦娥衛星要飛過38萬公里的遙遠旅程。繞月探測,重點在測控,難點也在測控,這無疑是中國航太事業的歷史性跨越,自然也給探月工程測控中樞——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

  劉勇曾在一個筆電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成功只有百分之百,沒有99%。1%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任務功虧一簣!”

  為了實現高精度定軌,讓軌道計算和控制更加精確,劉勇在電腦前輪番鏖戰,他從基礎方面的時空坐標框架做起,反覆揣摩每一個環節和步驟,常常為了一個問題而工作到深夜。

  嫦娥二號發射前的一個深夜,辦公室內,劉勇俯身在案前,敲擊著電腦鍵盤,輸入,刪除,再輸入,他在進行著嫦娥二號月球捕獲策略的推算;這個晚上,已經是劉勇利用第39種方法進行的第幾百次計算了。

  天亮了,又是一個不眠之夜,當最優月球捕獲方案試算成功時,疲憊不堪的劉勇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2010年10月26日這天,嫦娥二號順利進入近月點、距月面僅15公里的虹灣成像軌道,這次軌道的控製成功,標誌著我國航太測控技術實現新的突破。

  為了這一刻到來,劉勇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15公里降軌控制,目標軌道近月點、距月面僅有15公里,而控制點又在月球的背面,大部分時間處於“盲控”狀態,稍有偏差,衛星無法進入目標軌道,還面臨撞月的風險。

  如何確保萬無一失,作為軌道控制組長的劉勇在幾個月的時間裏,自主研究出非對稱軌道控制方法,開發出環月降軌控制參數計算軟體,不光確保控制的成功實施,還大大降低了控制的風險。

  這是劉勇的過人之處,也是他的責任感使然。

  劉勇説過:“我能投身於航太事業,參與許多重大工程,這是我一生的榮耀。只要一個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能證明他的人生價值呢!”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