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嫦娥飛天問誰牽——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專家劉勇素描

時間:2010-12-22 14:36   來源:解放軍報

照片由記者張曉祺攝

  誰能想到,眼前這雙手如此有“力量”——

  在他的牽引、控制下,38萬公里外的嫦娥二號衛星順利降軌至距月面15公里高度,控制精度達萬分之五,創造了中國航太測控技術新紀錄。

  從7次“神舟”飛行到兩次“嫦娥”探月,次次任務他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留下一串串閃光的創新足跡。

  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軌道室控制組組長劉勇,年僅34歲。2010年12月,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青年獎章”。

  “在太空‘放風箏’,任何微小疏忽都會導致功虧一簣”

  2010年10月26日,對於許多人來説,這只是普通一天,但對劉勇來説,意義非凡。

  這一天,嫦娥二號衛星將首次實施降軌,進入近月點距月面僅15公里高度的虹灣成像軌道。

  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控制點在月球背面,只能“盲控”,一旦出現偏差,調整時間只有68秒,否則衛星將撞月。

  盯著電腦螢幕上閃動的曲線,劉勇眼睛瞇成了縫,自己將頭髮揪成了火炬狀……

  成功了!緊張化成了喜悅,涌上他的心頭。

  為了這一刻,他自主研究出非對稱軌道控制方法,開發出環月降軌控制參數計算軟體;為了這一刻,他精心設計了7種應急預案,進行了數不清的推理和計算。

  這只是劉勇12年從事軌道控制科研工作的一個剪影。

  浩瀚太空,每一個飛行器都有各自不同的運作軌道。如果把飛行器比作 “風箏”,那麼傳遞天地間的資訊數據流,就是一根看不見的“風箏線”。而這根線,就攥在航太測控人的手裏。

  “在太空‘放風箏’,任何微小疏忽都會導致功虧一簣”。精確控制航太器的運作軌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航太科技水準的重要標準。

  對於劉勇和他的同事來説,每一次軌道控制,都是在太空“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都是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鬥”。

  多假設一個“如果”,就多一分把握。在嫦娥二號衛星第一次近月制動時,劉勇精心設計了50多種應急控制策略。

  多核實計算一遍數據,就多一分放心。在確定嫦娥二號衛星月球捕獲策略時,劉勇用了39種不同方法反覆進行計算論證。

  多進行一次技術創新,就多一分勝算。在開發“神舟一號”飛船姿態控制軟體時,劉勇獨闢蹊徑,用半年多時間找到一種全新的方法,實現了地面對飛船的實時監控,這項技術沿用至今。

  行者無疆,勇者無畏。劉勇和同事們就是這樣用青春和智慧,創造出中國航太測控領域裏一個又一個奇跡!

  “科研如同搭積木,底層搭實了才能摞得高”

  在許多人眼中,年輕的劉勇是“神奇”的。

  2007年,嫦娥一號任務遇到技術大難題——為快速準確判斷飛行過程中衛星的狀態,必須開發“姿態球”三維可視化軟體。

  在此之前,中國發射的飛行器最遠測控距離約8萬公里,而嫦娥一號衛星要飛越38萬公里的遙遠旅程。如何對衛星進行精確測控,成為任務成敗關鍵之所在。

  此時,距衛星發射僅剩40多天。開發“姿態球”,不僅需要開發人員有深厚的衛星專業知識,還需要有很強的圖形軟體開發技術,任務難度極大。

  緊要關頭,劉勇主動請纓,20天圓滿交卷!

  眾人皆驚呼“天才”。對此,劉勇笑而不語。

  他們哪知道,這場“漂亮仗”,源於他7年的紮實積累。2000年,劉勇設計過一個具有可視化分析功能的軟體工具包;2004年,他自學了天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等;2006年,他又開發了一個衛星姿態三維圖形庫……

  在劉勇心中,“科研如同搭積木,底層搭實了才能摞得高”。

  如今,同事們都知道,劉勇創造“神奇”的背後,是汗水,是艱辛的付出——

  深夜的機房裏,節假日的辦公室裏,堆滿書籍的宿舍裏,處處可見他苦苦求索的身影;

  每一組軌道根數,每一組飛控參數,每一項飛控計劃,他總是會通過各種方法反覆確認數據……

  軌道室副主任洪春輝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0年前,劉勇開發了一種飛船飛行時用的基礎小軟體。他當時就説,10年後要把這個小軟體升級完善變成系統工具。讓洪春輝沒想到,10年後,他果然實現了這一規劃。

  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耕耘,換來了劉勇今日之“神奇”。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劉勇如今在關注航太測控領域尖端技術動態的同時,依舊熱衷於基礎工作。他略帶得意地告訴記者,他已經做好了相關數十個專業技術模組的基礎庫。

  “有一種幸福,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體會”

  窗外,明月高懸;室內,孤燈一盞。

  輸入、刪除,再輸入、再刪除……劉勇時而蹙眉凝思,時而飛快地敲擊鍵盤,進行著軌道計算。

  這是劉勇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五四青年獎章”後第二天夜晚的工作場景!

  熠熠生輝的獎章,並沒有改變他一如既往的工作節奏。榮譽和鮮花,仿佛看過的書頁,被他輕輕一翻就過去了。

  在太空裏“放風箏”,這工作聽起來挺浪漫,實際上極其單調、枯燥。

  有人問劉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著與數字為伍的單調日子,你不覺得苦嗎?

  他意味深長地回答:“有一種幸福,只有全身心投入了才能體會”。

  在飛控中心,廣為流傳著劉勇的這件事——

  2002年,組織上安排他參加職稱考試,有關領導還專門提前一天打電話提醒他。可沒想到,第二天他還是忘了,因為一大早他突生靈感,就跑到機房去做程式了。

  作曲家可以將枯燥的數字譜寫成動聽的交響樂,劉勇能將枯燥的數字演繹成完美的衛星軌跡,演繹成壯麗青春的坐標。這是一種快樂,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快樂!

  12月16日,記者走進他的辦公室,首先躍入眼簾的是角落裏堆放的幾箱速食麵。辦公桌上,擺放著各種資料……劉勇喃喃道:“明年要發射神舟八號,要進行交會對接,挑戰更大,時間太緊迫了。”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