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艱苦奮鬥永不忘
 
 
  來源:      日期:2006-05-16 16:33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第八點是“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筆者對此感觸頗深。

  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幹部群眾在當前建設節約型社會和今後長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具備的道德風尚。

  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無論在生産和消費領域,都存在著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浪費現象。這是完全有違艱苦奮鬥精神的。最令人痛心的是,多少人對此見怪不怪,司空見慣。

  在這樣的背景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著稱於世。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産實踐和生活實踐過程中積澱而成的傳統美德。古訓有:“侈,惡之大也;儉,德之共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等等,這些都説明艱苦奮鬥是個人必備的精神、是事業成功的保障、是國家興盛的基礎。艱苦奮鬥同樣也是我們黨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和優良傳統,歷史事實證明,我們黨的事業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勝利,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光輝業績,都與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是分不開的。

  其次,艱苦奮鬥是一種一往無前,昂揚向上的精神力量。胡錦濤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艱苦奮鬥精神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有了這種精神就可以戰勝任何艱難困苦;有了這種精神就能抵制各種腐朽的東西;有了這種精神就能拓展我們的事業。所以,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當年在延安看到共産黨領導人的艱苦奮鬥精神時,將它稱之為“東方魔力”,斷言這是“勝利之本”,這是“興國之兆”。

  再次,艱苦奮鬥是共産黨員必備的優秀品質。共産黨員是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尤其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每一個共産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莊嚴使命,樹立為黨和人民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自覺消除和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遊山玩水和進行高消費娛樂,禁止巧立名目出國旅遊、亂建樓堂館所,嚴禁各種浪費現象。只有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杜絕貪圖享樂、驕奢淫逸的思想,才能永遠保持共産黨人的先進性。

  最後,艱苦奮鬥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思想。黨中央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既是基於我國自然資源日益短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嚴重浪費的現實,同時,還是基於消費領域的嚴重鋪張浪費的實際。建設節約型社會有其深刻的必要性。黨中央已提出將節約型社會作為基本國策。作為基本國策,節約不僅要長期堅持,而且全社會都要堅持,要成為自覺行動。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時刻注意,自覺培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全社會形成的艱苦奮鬥的風氣,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廣大人民群眾,節約型社會是難以建成的。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