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道德信念法律"八榮八恥"含三層面
 
 
  來源:      日期:2006-04-10 14:22

 


   中廣網北京3月13日消息(記者張毛清)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的重要觀點,在哲學、美學屆引起強烈的反響。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美學會會長、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彭富春認為,道德、信念、法律 是“八榮八恥”富含的三個重要層面。
 


     昨天上午,彭富春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八榮八恥,最主要的還是道德層面,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規範,同時又具有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這個道德規範他覺得是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的,一個是低的,不傷害別人,就是我們常説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高的道德標準是什麼呢?是愛祖國愛人民。還有一個比道德標準更高的,就是八榮八恥裏面的,就是我們要理想信念,要有正確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他覺得這個精神支柱才是保證八榮八恥最後界限的基礎。


     作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彭富春教授,在國內哲學美學界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著作等身,是一位深具人文關懷的哲學家。多年來,彭富春不遺餘力地為政府獻言獻策,他先後提出的關於“學校要強化心理教育”、“設立保護長江的專門機構”、“實施全社會人心建設工程”等議案,在社會上都引起過熱烈反響。尤其是關於“實施全社會人心建設工程” 這個直指心靈和精神的言論,被有關高層領導和專家學者認為是“極具建設性的提議”,“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應及時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今年的兩會上,彭代表還就大眾的公民素質建設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

    他認為,目前,我們的公民素質還存在很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法律意識不足。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在現實中既不維護自己的權利,也不履行自己的義務。具體而言,例如公民作為納稅人有納稅的義務,同時也享有相關的權利。但很多人對於自己作為納稅人的權利和義務一無所知。第二,道德意識滑坡。目前社會的道德現象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無道德”,人們不講道德、漠視道德、反對道德。在民間、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官場、貪污腐敗、欺上瞞下。人們沒有良心、也就是沒有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第三,信仰意識缺失。它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無信,也就是沒有真正的信仰。一個如果對於世界和人生沒有真正的信仰,那麼他對於他人也就不可能有誠信和信用。目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危機在根本上源於人們信仰的危機。二是迷信。現在很多人雖然沒有真正的信仰,但信奉迷信。如他們相信算命、風水、鬼神,乃至邪教,不斷地燒香、下跪、捐款等等,以此消災得福。”

   他分析認為,導致公民素質問題的原因主要是舊的規則體系已經失效,新的規則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這樣便使人們的意識出現混亂或真空現象、西方不良思想的影響、傳統優秀文化的衰敗等。 作為人大代表,他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要加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讓公民知道自己的權利,哪些是能夠做的,哪些是不能夠做的;讓公民知道自己的義務,哪些是必須做的,哪些是必須不做的。其次,要加強公民的道德意識教育。要加強公民的信仰意識教育。最後,彭富春代表強調,公民素質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應相互結合。其中尤其是要加強學校教育。因此他特別建議教育部儘快發佈規定,在大中小學開設不同層次的公民知識課程,並編撰相關的教科書,培訓相關的師資力量。

 

   (來源:中國廣播網)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