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本報連續獨家報道的播撒愛心、以真情譜寫“凡人之歌”的好民警陳幼人的故事,在社會各界激起巨大反響。這幾天,陳幼人愛心助學11年90封兩地書的公開披露,進一步展現了這位普通人力求奉獻、不求回報的無私真情,他的仁慈之愛是如此專注綿長,以致人人聞之讀之,無不為其深厚寬廣的助世情懷格外感動。
人們感動,是因為他對於不計時限的默默義舉從不張揚,完全看作自己的分內事。當得病受助姑娘蒲艷艷全家不忍心再接受恩惠時,陳幼人一如既往節衣縮食伸出援手。而對於來自山村農家不時表白的感恩之情,他的一貫回答是:“不要再提報答之事”。
是的,“不要再提報答之事”,或許再也明白不過地詮釋了陳幼人扶危濟困、克己助人的道義邏輯。陳幼人是個家境並不寬裕的普通人,對於和他同樣普通之人遭遇的諸如看病貴、上學難、住房緊這類生計困境,他每每感同身受,有著深切體驗。當一個極富天分的孩子,因為交不出起碼的學雜費而不得不輟學;當一個年富力強的漢子,因為企業利益調整而不得不下崗;當一個平穩安定的家庭,因為突遭變故而意外蒙受不幸,面對這一切,陳幼人急他人所難,傾全力相助。而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結果是,別人的困難便成為自己的困難,別人的不幸便成為自己的不幸,因而其合理的邏輯發展就是助人即助己。正是這種閃耀著人性良知光芒的樸素認知,引導陳幼人超越世俗的眼界,一步步登上道德操守的高峰。
構建和諧社會,以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前提,尤以人際關係的和睦友愛為重要基礎。當追求和諧社會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目標時,關愛他人尤其是關愛普通凡人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幫助他們攜手共進,渡過難關、克服危機、解脫困境,就成為每個人的共同責任。在這個過程中,能力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愛心,要從眼前事、身邊事、平凡事做起。更要堅信,遵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普世道德價值,傳承中華民族互助互濟的優良傳統,人人唱響“凡人之歌”,世界就一定更加和諧美好。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陳幼人的難能可貴,在於他畢生腳踏實地善待他人,愛心滿天下,好事做無數。他既不富有,更無地位,他從來只求奉獻不思回報,他以一個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舉,成為我們人生路上忠實踐行社會主義“八榮八恥”榮辱觀的一面鏡子。
高山景行,榜樣在前。讓我們接過陳幼人的愛心火炬,為建設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來源:文匯報)
編輯:輕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