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團結互助才能和諧共處
 
 
  來源:      日期:2006-05-16 16:27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道德準則。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在其生活和工作中總要與他人打交道,這就涉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強化團結互助的道德意識,提倡團結互助的道德行為,對營造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邱 炯 

   
 

  團結互助才能和諧共處(我談榮辱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孫春晨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道德準則。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在其生活和工作中總要與他人打交道,這就涉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強化團結互助的道德意識,提倡團結互助的道德行為,對營造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團結互助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我國儒家倫理思想中,“和諧”、“仁愛”等道德觀念受到特別的重視,人們經常聽到的“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話語,就是“和諧”、“仁愛”等傳統倫理文化的體現。和諧是建立在團結的基礎上的,對一個家庭、組織、團體和國家來説,如果不團結或者不夠團結,自然也就難以達到和諧,生活于其間的人們也就不能感受到幸福。由於社會中存在著困難人群,他們需要其他人的關懷和幫助,仁愛倫理要求人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這些人以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援。又由於一個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或窘境,因而互助是對所有人都有益的道德行為。為了實現友愛、安定、有序和公平的和諧社會,需要全體人民大力弘揚團結互助的優良美德。

  團結互助鼓勵合作互利。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就很難講道德,只要能夠獲得個人利益,就可以不考慮手段是否正當。社會上存在的損人利己現象,與這樣的思想認識有密切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反映著一定的利益關係,雖然個人獲得正當和合理的利益需求是不可剝奪的權利,但是,這裡存在著如何正確處理人與人利益關係的大問題。現代市場經濟倡導競爭,但競爭不是一方完全得利,另一方完全受損,更不是用損人的方式來利己。真正的競爭應該是參與競爭的各方都獲得其應得的利益。社會生活中,競爭與合作並存,是相互依賴的共生狀態。合作是團結互助的表現形式之一,只有做到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才能調節好人與人關係中的利益矛盾。如果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奉行“不是魚死,就是網破”的行為原則,就會導致惡性競爭,出現兩敗俱傷的結局,損人卻不一定利己。只有在團結互助基礎上的合作式競爭才能實現共贏互利的效果。

  團結互助事關民族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團結互助應該成為全體人民共同的自覺行動。如果一個民族和國家放任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必然會敗壞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進而可能導致民族和國家實力的衰微。歷史發展的進程表明,團結互助是中華民族以興盛繁榮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道德力量。

  謝謝你們,幫我撐起一片天(榮辱親歷)

  長春 朱德春

  我從來沒想到我閨女欣月會得上嚴重的腦瘤,她從小是那麼聰明伶俐,病魔襲來後,抱著在鬼門關上打轉的孩子,我覺得天塌了。

  當我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卻不夠為孩子買一瓶救命藥的時候,我懷著最後一線希望,通過媒體向社會求助。接下來的經歷,是讓我們一家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人在看到報道後,紛紛到我家來看孩子。有的專門送來藥,有的留下錢,還有個師傅聽説我們為給孩子治病連煤氣灶都賣了,就把嶄新的煤氣灶和米麵送到我家,連名字都不留就走了。孩子在診所裏打針,沒錢交費的時候,醫生從來不給停藥,也不催錢,只説:“孩子的病要緊,錢等你有了再説。”

  我閨女從小就特別熱愛國旗,為了滿足她到北京看一次天安門升旗的願望,2000多個熱心人在長春為孩子模擬了一次升旗儀式。他們安排得那麼週到,演得那麼認真,當時我就想,即使我閨女的病真的治不好,臨走前能有這麼多好心人為她付出這樣的真情,她也不白活這一回。

  我想儘自己的能力做點事情,回報社會,回報那些好心人。大家捐給我閨女的錢,除了給孩子治病,還剩下一部分,我拿出來,用在跟欣月一樣需要幫助的孩子身上,讓他們也能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可貴的真情。

  (朱德春為小欣月的父親。張姍採訪整理)

  

  來 論 摘 登

  ——公民的道德素養、文明水準是一個民族素質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個素質、“實力”,既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更在關鍵時刻顯現功效。當他人遇到不幸時,如果我們把旁觀視為恥辱,那麼,我們就會以幫助為榮。如果人人都有這樣一種榮辱觀,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真正成為一個溫暖的家園,也就有了團結進步的力量。

  湖北 李甘林

  ——有許多人把團結理解為“和氣”,只要講和氣就是講團結。他們只搞“一團和氣”的庸俗團結,甚至把團結搞成“結團”,形成“小幫派”體系,損公肥私、損人利己、以恥為榮;也有人只講團結,不搞互助,認為“助人為樂”自己“吃虧”,以搞虛假團結、自私自利為榮。上述觀念和行為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相悖的。 河北唐山 許貴元

  ——常聽説進城打工的農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一些“城裏人”的歧視。其實,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建得如此之快,面貌變化如此之大,城市被裝扮得如此美麗……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確立“農民工是我們當中的一分子”的平等觀念,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和弘揚“以團結互助為榮”的深刻內涵。

  江蘇濱海縣 孟大軍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回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們互信互愛、團結互助的基礎,也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力量。

  北京市 張裕臣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對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支援和幫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與人為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是仁者個人內心世界裏一片廣闊的視野。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寬容,多一些忍讓,獻一點愛心,我們的國家、社會就會變得處處美好,處處和諧。山東鄄城 張正春

  ——我們大學生應該“獨立不獨離,互助樹新風”,應該“以團結互助為榮”,在大學中提倡一種和諧的、融洽的關係。要改變現在大學生中普遍的慵懶心態,關注身邊人的冷暖、關注學校的活動、關注社會的風氣,以一種陽光的熱情的心態,以一種互助互愛的情緒,去關心幫助身邊的人,敞開心扉,拉起手來,找回久違的溫暖。

  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胡 昕


    《人民日報》 (2006-05-16 第05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