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10週年:10年,世界記住博鰲

時間:2011-04-12 16:00   來源:海南日報

  隨著論壇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很多人為一睹博鰲而不遠萬里

  博鰲亞洲論壇10週年觀察

  提到博鰲,人們用得最多的句子是: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一個極具知名度的國際會議中心,每年都會在某一個時間段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焦點……

  這是一個清晰的事實,在這個事實的背後,是隨著博鰲亞洲論壇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人們牢牢地記住了博鰲的名字,不少人為一睹其風采,不遠萬里而來。

  感知博鰲

  “在博鰲,你可以很愜意地住著,如果你喜歡獨處。只要你選對了時間,選對了地方,無盡的海景與岸邊或蒼茫或嫵媚的海灘都仿佛只是為你而設,而你,只需要靜靜地坐下來,享受她。就如這一刻。博鰲有點人工但還無人的海灘,木椅、草棚、退了顏色的漁船,還有潮聲響徹的大海,坐下來,如果手裏還有清茶一杯,爽意的海風吹佛之下,眼中心中都是風景,人已自醉。”

  這是摘自天涯部落格上阿玲的旅行筆記中的一段。其實,博鰲不僅給阿玲,也給很多人留下了這種美好的印象。多年前,正因為這種印象,海南博鰲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前董事長、大樂城開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蔣曉松先生開始了他在博鰲的“創作”,他對博鰲前期的開發建設最終促成了博鰲亞洲論壇的創立和永久落戶博鰲。

  2001年2月28日,日本經濟新聞社評論員藤村幸義在採訪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時第一次接觸博鰲。在與海南日報記者同船遊覽萬泉河風光時,他激動地説,博鰲的農田和椰樹太美麗了,在日本要想看到田園風光,得從東京驅車2個小時。而要想看到椰樹,那就要到更遠的更奢侈的地方了。

  博鰲亞洲論壇,讓一個日本記者深刻地記住了博鰲,記住了博鰲的田園和椰樹。從此以後,無論走到哪,提起博鰲亞洲論壇,提到博鰲,他都會説,那是個拉開窗簾就可以看椰樹和田園的地方。

  而美國CNN電視臺記者邁可在採訪博鰲亞洲論壇成立大會時,被博鰲的酒店強烈吸引住。他説:“博鰲的酒店真是非常漂亮,如果在北京工作時就知道海南有這樣的酒店,一定會更早來此度假的。”

  “選擇博鰲作為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體現了人類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是亞洲自然風光與現代文明的天作之合。”全國政協前副主席、博鰲亞洲論壇中方前首席代表陳錦華給博鰲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

  “作為博鰲亞洲論壇所在地,博鰲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在未來的日子裏,博鰲將會與三亞一樣,成為海南的代表和窗口。”日本前首相、博鰲亞洲論壇現任理事長福田康夫非常看好博鰲。

  10年中,博鰲亞洲論壇讓每一位來到博鰲的人印象深刻,借助他們的口口相傳,博鰲名聲遠播。

  品讀博鰲

  在外闖蕩漂泊了許多年,兩年前回到博鰲享受清靜。瓊海籍人士王敏説,只有在博鰲,才能夠找回一種久違的心境。這種心境是平和與親切,是靜謐與美麗,是遠離紛擾與喧嘩。

  王敏説,在博鰲他找到了很多創作元素。於是,他用“撿破爛”的方式,把博鰲人幾十年前使用的準備丟棄的生活和生産用具收集回來,放在他發現的一處老房子裏。

  他找來博鰲當地的老工匠,用最原始方法把那所老房子修繕了兩次,磚瓦還是原來的磚瓦,木頭也是原來木頭,一塊塊打下來再一塊塊砌上去,新添的材料都是博鰲鄉村百姓房子最基本的用材,他只是讓工匠進行重新堆疊或加固。

  一年多前,老房子“博鰲生活館”就這樣開張了。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的王敏在博鰲肆意地享受著他的創意。他把海口家裏的書搬來,老房子的一個角落成了書吧。他把海口家裏的鋼琴搬來,老房子有了除老唱片外鮮活的琴聲。

  他買了一艘舊船,拆下船板做成最簡潔的傢具搬進老房子。撿來的石礅、石槽、破壇、破罐、破盤子成了老房子協調的點綴。就這樣,他每天把這些“破爛”搬來挪去。閒下來時,他拿上一把菜刀砍他撿來的樹根,做成各種人們説不上是什麼的藝術品。

  老房子訴説著博鰲的生活原色,訴説著博鰲特有的寧靜。

  於是,所有在博鰲賣房子的地産商,都會讓行銷經理帶著客人到老房子坐一坐,老房子成了他們向客人推介的博鰲元素中的重要一筆。

  與王敏有不少共同之處的蔣翔,出生在離博鰲很近的一個海邊漁村。2008年,蔣翔得到了一個機會,回博鰲管理一家四星級酒店。在博鰲的日子裏,蔣翔找回了兒時的記憶。看著匆匆而過的客人,他生出了想讓客人停下腳步的念頭。

  他想在大海邊,建一個所在,讓人們坐在那裏欣賞博鰲,看海,聽音樂,感受寧靜與純美。

  蔣翔赤膊上陣,海邊的石頭、木頭、漁燈全都網羅回來,親自設計,親手裝上。“海的故事”在2010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日面世了,這裡所有元素都是海的組成,大門用舊的漁船船體來做,貝殼當成墻紙貼在墻壁,漁燈用來營造氣氛……

  在這個“故事”裏,人們輕易就找到了博鰲的影子。

  在“老房子”或“海的故事”坐一坐,人們對博鰲的印象更加深刻、感覺更加真切。

  行銷博鰲

  吳恩澤,瓊海人,博鰲鎮委書記,一位70後地方官。從1990年代末在瓊海市委工作時起,他就跟博鰲有了不解之緣,親歷了博鰲十幾年來的諸多重大事件。

  2007年初,“打理”博鰲小鎮的機會給了他,吳恩澤開始傾情地做一件事——打造他夢想中的“天堂小鎮”。

  其實,“天堂小鎮”並不是吳恩澤個人的夢想和期待,而是此前許多到過博鰲的人對這個夢幻小鎮的感覺和評價。吳恩澤希望外面的人在關注“博鰲亞洲論壇”的同時,能更多地認識和關注“小鎮博鰲”。他帶領鎮裏一班人馬,從“文化博鰲”入手,挖掘、整理、推介博鰲的地域文化,對小鎮進行整體設計包裝和改造。

  2009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在眾多媒體報道中,博鰲小鎮有了一張新面孔,這張面孔讓人耳目一新,因為小鎮開始有了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色彩和標誌性圖案,這些圖案和色彩把小鎮打扮得順眉順眼,又別具一格。

  這是博鰲小鎮跟它的戰略合作團隊——清華大學城市設計機構“北京神筆設計”共同努力的“神來之筆”。3年中,小鎮設計的理念和形象不斷變化,今年,小鎮有望推出小鎮吉祥物。

  “博鰲的能量巨大,你在這個地方會更有作為!”不少來博鰲投資的商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會提及吳恩澤動員他們來博鰲時的這句話。

  從莊輝良最早的咖啡廳“晚風純”,到王敏的老房子“博鰲生活館”,蔣翔的“海的故事”咖啡吧,肖寧的“博鰲9號”咖啡館,在吳恩澤的盛邀下,博鰲小鎮的咖啡文化成了小鎮全新形象的最大亮點。

  “博鰲9號”咖啡館設計師王樹盛是個山東人。他的設計公司在深圳,作品遍及全國各地。他説,當初老闆肖寧邀請他來設計“博鰲9號”時,在看了極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博鰲生活館”及“海的故事”後,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最後,王樹盛還是設計出融入了東西方文化、陸地與海洋文化等多元素的高品味酒吧,在博鰲建高爾夫球場的幾位美國設計師經常晚上光顧“博鰲9號”,他們坐在古舊的船木椅上,品讀著洗衣機甩幹桶改造的吊燈,和幾個自行車輪轂組成的照明設備……

  小鎮博鰲如今已成為多元文化溫暖的落腳點,美國女士伊麗莎白不但因為喜歡博鰲的氛圍決定留在博鰲,還在小鎮的望海街1號開起了頗有博鰲特色的家庭旅館。她的小旅館每年能夠吸引1000多位老外來博鰲度假采風。伊麗莎白會向每一位客人隆重推介博鰲,帶他們行走博鰲。她成了博鰲乃至海南最好的推銷員。

  博鰲在一群為博鰲名氣和氣質而來的有識之士的行銷中不斷提升……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