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論壇:十年磨一劍   

時間:2011-04-12 16:3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將於14日至16日在海南召開。論壇秘書長周文重説,本屆年會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經過10年的發展,博鰲亞洲論壇從三個亞太國家政治家的創意,一步步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經濟論壇之一。

  業內人士這樣評價博鰲:博鰲亞洲論壇已成為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美國《財富》全球論壇並駕齊驅的世界上三大非官方論壇機構,它正在成為推進亞洲一體化區域組織形成的有益力量,而博鰲論壇對現實的實際推動力也已經遠遠地後來居上。

  今昔博鰲

  10年前,即使是在海南省,也沒有多少人知曉博鰲這個小漁村。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理事長、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曾回憶,“那時候這個地方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小漁村為遊客服務。”

  1998年,在曉奧公司董事長蔣曉松的邀請下,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來華考察了博鰲後,提出了建立“亞洲論壇”的構想。

  2001年2月27日,菲律賓、日本等25個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作為發起國齊聚博鰲小鎮,宣告博鰲亞洲論壇成立。這是亞洲第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國際組織。

  10年後,如今的博鰲是響噹噹的國際論壇所在地。

  10年來,在這個小鎮,中國國家領導人依託博鰲亞洲論壇進行的國事活動,先後接見了國外政要近120人次,被譽為“最美國事活動”。

  10年來,這個小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世界知名企業,博鰲亞洲論壇已成為世界500強企業開拓競逐亞洲市場、融入亞洲社會的重要舞臺。

  10年來,博鰲亞洲論壇,從三個亞太國家政治家的創意發展成為了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美國《財富》全球論壇並駕齊驅的世界上三大非官方論壇機構。

  中國與博鰲

  中國成語有“獨佔鰲頭”,形容得天獨厚的優勢。亞洲論壇選擇在中國海南博鰲召開本身就暗示出中國“獨佔鰲頭”的重要性。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曾説,博鰲亞洲論壇是亞洲區域合作、尤其是中國在亞洲區域合作中最活躍的表現形式。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説:“10年來,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功也是中國經濟的成功,如果中國經濟沒有那麼強勁的發展,世界也不會關注你這麼一個小小的博鰲。”

  “作為一個非營利的非官方機構,中國永久性舉辦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這本身就是中國和平崛起的一種軟實力的體現。這也同時表明瞭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國際社會,通過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展現和發揮中國對區域的領導力和對國際的影響力。”一位外國專家分析説。

  “博鰲亞洲論壇的發展超過了10年前成立時的最好設想。”龍永圖説,由於各國企業界代表的報名熱情一年比一年高漲,今年的論壇秘書處不得不提高註冊“門檻”,將年銷售額10億元人民幣以下的企業擋在了博鰲的門外。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家願意掏出兩三萬元人民幣,參加為期兩三天的會議?因為在目前國際經濟環境和前景不很確定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想來博鰲了解世界!”龍永圖説。博鰲不斷增強的影響力正在證實中國經濟,亞洲經濟,已然成為牽動世界經濟的大動脈。

  亞洲與博鰲

  博鰲論壇的第一個宗旨就是,“立足亞洲,深化亞洲各國間的經濟交流,協調與合作,同時面向世界,增強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對話與經濟聯繫。”

  周文重認為,博鰲論壇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重要的原因是立足結合亞洲和亞太地區的實際,使亞洲國家或者亞太地區國家能在世界發展問題上擁有更多發言權。

  博鰲亞洲論壇發佈的第一份白皮書-《2005年度報告:亞洲經濟一體化》,提出了“亞洲崛起”的判斷,認為亞洲正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堅力量。

  其中,根據購買力評價方法計算,亞洲國家的GDP在世界總量中的比重已經從1990年的15%上升到了今天的23.8%。如果按照目前的經濟速度發展,亞洲經濟將在不久的將來佔據世界經濟半壁江山。

  “尤其重要的是,亞洲貿易發展的突出特點是亞洲區域貿易的發展迅速,而這又主要得力於廣泛的市場準入和日益增強的市場競爭力推動,而非受益於優惠的區域貿易安排。是市場的力量而不是制度的力量起到了主導作用,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龍永圖説。

  論壇去年發佈《新興經濟體發展2009年度報告》,所謂新興經濟體,即“E11”,就是將G20當中的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尼、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等11個國家,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作整體研究。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強勁遠超預期,其中“E11”所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復蘇作出重要貢獻。

  伴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亞洲急需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獨立的非官方聲音。博鰲論壇前副理事長蔣曉松説,博鰲論壇站在“東半球角度”放眼亞洲和世界發展,和達沃斯論壇等“西半球視角”可以相互對話提攜,大致互補。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説,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對話的框架。

  世界與博鰲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開幕式上,2000多名嘉賓濟濟一堂,規模創歷屆之最。周文重認為,博鰲的強大影響力來源於它對全世界熱點的關注,即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研究新問題。

  
2003年,在世貿組織坎昆談判失敗、全球化推進遇阻的時刻,論壇年會把亞洲一體化作為主要課題,提出“亞洲尋求共贏,合作促進發展”主議題。會議提出的“開放的地區主義”,促進了亞洲次區域合作的進程。

  2009年,當時一些國際組織紛紛對當年世界經濟形勢做出悲觀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世界經濟將下降0.5%至1.5%,其中發達國家下降3%至3.5%;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世界經濟下降1.6%,世界貿易量下降9%……論壇提出了“經濟危機與亞洲:挑戰與展望”的議題,會上,“中國率先復蘇”、“亞洲率先復蘇”的跡象,為全球經濟復蘇點亮了“星星之火”。

  2010年,論壇年會提出了“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的主議題,反思亞洲發展模式,提出了健康復蘇的理念。

  面對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突出,2011年年會提出了“包容性發展”,將探討如何讓全球化、地區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利益惠及所有國家,讓經濟增長所産生的效益惠及所有人,這也是亞洲經濟在實現多年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所面臨的全新挑戰。

  非典爆發時期,論壇第一時間召開非典國際會議;非典過後香港旅遊一蹶不振,論壇聯合世界旅遊組織舉辦香港國際旅遊論壇;東南亞大海嘯之時,論壇安排了海嘯國際論壇;在石油價格不斷波動時,論壇召開能源會議;當亞洲出現人力資源問題時,論壇召開亞洲教育論壇……(記者 李仁平)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