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戰催生新主題 博鰲論壇聚焦“包容性發展”

時間:2011-04-13 09:45   來源:新華網

  4月14日至16日,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將在海南博鰲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

  論壇自2001年創立至今,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博鰲亞洲論壇作為一個高端的非政府、非贏利的國際組織,見證了中國和亞洲在世界舞臺上的崛起,目睹了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變遷,也經歷了從一個美好願景到為國際矚目的亞洲平臺的成長過程。

  十年來博鰲亞洲論壇走過了怎樣的歷程?未來它的發展方向是什麼?與歷次論壇相比,本次論壇有哪些新意?近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受歡迎”概括十年博鰲歷程

  博鰲亞洲論壇走過了十年,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受歡迎”,周文重在回顧十年來論壇走過的歷程時總結,“十年來論壇做到了立足亞洲,同時面向世界,否則不會每年這麼多人到博鰲這樣交通還不太便利的地方開這樣一個會”。

  不過,“與達沃斯相比博鰲還有差距,論壇還在不斷發展中。”周文重認為,“辦好一個論壇要有廣泛代表性的理事會、會員和智庫的支援等要素,博鰲亞洲論壇的理事會就是具有廣泛代表性的,而且聲望都很高。”

  周文重説:“博鰲十年走過三個階段,初期是向世界介紹亞洲,讓世界更了解亞洲。隨著亞洲本身力量的增強和世界對亞洲期待的增加,論壇轉向更多地研究亞洲應在世界上發揮什麼作用。近年來由於全球化深入,全球性問題層出不窮,論壇開始研究亞洲如何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

  本次論壇與往年最大的不同也體現在“受歡迎”上,論壇規格之高、代表人數之多都超過歷年水準--“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韓國、西班牙、烏克蘭、紐西蘭八國領導人將共同出席論壇年會開幕式。”周文重介紹,“年會安排了近50場活動,來自40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近1400位人士確認與會。”

  “本次論壇第一次開設了‘女性被低估的領導力’‘大學校長和企業家對話’兩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議題,這也體現了未來發展要包容各方面的力量。”周文重介紹。     新挑戰催生新主題:“包容性發展”成主旋律

  2003年開始,“連續六年論壇的主題與‘共贏’相關。”周文重指出。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和世界各國探討如何實現經濟轉型復蘇,2009年論壇將主題定為“經濟危機與亞洲:挑戰與展望”。

  周文重説:“本屆年會之所以選擇包容性發展作為主題,是因為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都普遍面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內生力這樣一個共同的挑戰。”

  “包容性發展是科學發展的一個方面。”周文重説,“我理解包容性發展有以下含義:社會內部發展成果全社會共用;發展過程中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大到世界,小到一個地區,各國之間互相包容,在發展中能做好互利共贏,尤其是發達國家應該更多地關注發展中國家問題。”

  “所以如何改善民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發展帶來的財富為全社會共用是亞洲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論壇希望為各國提供一個討論的平臺,形成共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周文重説。    

  不擔心中國的商品找不到市場

  “包容性發展體現在中國就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周文重指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被寫入“十二五”發展規劃,未來中國要從出口導向型轉為內需拉動型。

  有輿論擔心中國的出口會大幅下滑,尤其金融危機後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萎縮,中國製造失去不少市場份額。“中國出口導向型增長方式肯定要轉變,但歐美發達國家對中國消費品的需求也不會馬上有很大變化;中國的利用兩個市場、兩頭在外的外經貿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周文重指出。

  周文重説:“在勞動密集型産業方面,歐美國家很難和發展中國家競爭,而中國商品的競爭力相比之下更強,所以我並不擔心中國的商品找不到市場。只是我們未來出口大幅上升情況會有所改變。”

  周文重指出,現在中美貿易還存在較大的順差,主要是由於美國沒有放寬出口管制,否則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數量還將繼續增加。中國對美國商品進口近年來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遠超美國同期出口平均增速,進口商品主要是玉米、大豆、棉花和波音飛機,美未來應該進一步放開出口軍民兩用的商品。

  任期內加大論壇在亞洲範圍代表性

  周文重介紹:“我們成立論壇的初衷是為了研究亞洲的問題,凝聚亞洲的共識,發出亞洲的聲音,但是亞洲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亞洲,這是一個互動關係。”

  “在任期內著重加強在亞洲範圍內的代表性。我從去年7月份加入博鰲大家庭以來,感覺兩個方面需要加強。一是立足亞洲腳跟要站得更穩,目前亞洲各國參與還不夠平衡,要加強南亞、中亞、西亞國家的參與。二是面向世界要加強博鰲亞洲論壇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國際性。”周文重説。

  但他指出:“這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怎麼能夠使得博鰲亞洲論壇走出去,到這個地區之外的地方辦會,使得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亞洲,通過思想的交鋒、觀點的碰撞,産生一些好的想法,最後轉化為有關國家的政策和立場,這是我們希望做到的。”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