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六大熱詞掃描:GDP 保障房 幸福 收入 物價 社保

時間:2011-03-01 14:09   來源:人民網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在近期結束的一些地方兩會上,“淡化GDP考核”、“保障房建設”、“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增加居民收入”、“控制物價抑制通脹”、“完善社保”等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二五”規劃中的高頻詞,透露各界對民生問題的共同關注。

  多地淡化GDP增幅指標 專家認為“降速發展”是戰略抉擇

  2011年,五年規劃開局之年,往往是各地拉項目、比增長的黃金年。但在今年地方兩會上,一些省區市紛紛調低了GDP增長預期,轉而將重點轉移到經濟轉型以及民生保障上。

  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比“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低1個百分點;江蘇將“十二五”GDP增速鎖定在10%左右,比“十一五”期間下降3.5個百分點;廣東、上海也設定在8%左右; “十一五”時期,廣西年均增長13.7%,“十二五”規劃中,降為年增10%……

  有評論分析,各級政府正在轉變執政理念,過去是把GDP發展定為主要目標,現在則將民生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從而有利於解決居民收入與GDP增長速度之間的不平衡。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告訴記者,對於中國經濟來説,當前提升産業附加值、加快創新步伐更為迫切。從長三角普遍下調GDP增幅預期來看,這一地區定位在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意味著面臨緩解資源環境約束、加快經濟轉型的壓力,“降速發展”其實是戰略抉擇。

  但同時還應看到,包括廣西、重慶、黑龍江、安徽、陜西、山西等多地區在內,都預計“十二五”期間GDP翻一番。其中,一些省份甚至還提出每人平均GDP也要實現五年翻一番的目標。

  “各地發展水準、發展階段不一,制定不同的GDP增速目標可以理解。”倪鵬飛強調,對於一些認為GDP“無關緊要”的論點,其實是忽視了國內生産總值作為基礎性指標的重要地位,“GDP不增加,全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都無法提升,改善國民生活也就無從談起”。

  保障房建設“快馬加鞭” 能否發力取決財政 “給力”

  2月2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代表國務院保障性安居工程協調小組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簽訂了2011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目標責任書。今年全國共將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比去年增加70%多,改造農村危房150萬戶以上。

  縱觀地方兩會上各地列出的保障房建設時間表,“快馬加鞭”“立軍令狀”成為顯要特徵。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將新建、收購保障性住房100萬套,併為10萬戶家庭發放租金補貼;各類保障房將佔到所有住房的60%,其中公租房佔公開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

  上海計劃在5年內供應各類保障性住房約100萬(套)戶。天津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40萬套、2635萬平方米,比“十一五”增加20%。南京要建650萬平方米保障房,50萬平方米公租房。成都將建400萬平方米保障房, 204萬平方米公租房……

  中國房地産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告訴記者,今年全國要建1000萬套保障房的力度超過業內預期,將有利於緩解住房供求矛盾,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住房市場的不合理結構,使房地産回歸到理性發展軌道。

  “幸福”成執政導向 要“人民説了算”不能“被幸福”

  地方兩會上,“幸福”可謂其中一大熱詞。提升居民幸福指數,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讓百姓共用更多發展成果,已成共識。

  北京提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廣東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建設幸福廣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湖南提出“讓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重慶宣示要成為“居民幸福感最強的地區之一”……各地代表委員們更是展開了對“什麼是幸福”、如何共建幸福的大討論,希望“眾手澆開幸福花”。

  關於幸福,每人有不同理解。收入高不高,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住得寬不寬敞,出行是否便捷,都涉及到幸福。廣東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幸福指數”建議,把抽象的“幸福”分解量化為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指標,“老百姓更關心的,是菜價、房價、教育等具體的民生問題”。許多關於幸福的研究也表明,在影響個人幸福的最重要變數中,前三項分別是就業、婚姻和教育。

  但也有很多代表、委員、市民提出,幸福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安寧的治安、優美的環境,富足的生活,還包括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等權利的行使。

  對此,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政治學專家俞可平表示,“政府除了滿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之外,還要滿足民眾自由、平等、參與等政治需求。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人們才會有充分的生活幸福感。”

  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兩個比重” 實現“兩個同步”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增長迅速,但財富分配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成果沒有實現均衡共用的問題日顯突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的關係,同樣成為各地兩會的熱點話題。

  地方兩會上,重慶市率先考核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北京市在“十二五”規劃中將“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8%”,修改為“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8%”;湖南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啟動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陜西省也提出,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使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準的差距。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兩個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兩個同步”,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並將“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作為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控制物價”“抑制通脹” 千方百計降低物價對民眾生活影響

  “十二五”開局之年,抑制通脹、確保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被看作2011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兩會上,抑制通脹,保持百姓生活不受物價太多影響也成為熱點議題。

  內蒙古兩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説,去年年底,呼市物價上漲較快,尤其是蔬菜價格居高不下,增加了群眾的生活成本。呼市要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抓好蔬菜基地建設,保證首府蔬菜供應。

  遼寧省省長陳政高説,“我從當大連副市長時就分管物價,現在還是管物價。養成了個習慣,每天都看物價。”

  河南省副省長張大衛在談及房價問題時表示,“我們雖然提倡年輕人購房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希望年輕人像‘蟻族’一樣生存,過著‘蝸居’生活,政府有責任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發展的成果應該惠及新就業的年輕人。

  著名經濟學家、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厲以寧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在抑制通脹的同時繼續保持經濟快速增長。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為社會經濟和諧發展保駕護航

  社會保障,是國家基本的民生保障制度。13億多的人口,經濟發展不平衡,要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地方兩會,各地省市都提出了不同的發展社會保障目標。陜西提出,十二五期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每人平均分別提高80元;重慶提出降低民營企業社會保險繳費門檻,合理確定高收入群體社會保險繳費標準;四川承諾60周歲以上的農村低保對象免費納入新農保等等。重慶、北京、新疆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繼續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説,“十二五”時期,我國擴大社保覆蓋面的重點是非公有制單位職工、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農民。其中,新農保將力爭在“十二五”期內實現制度的全覆蓋。

  關於社保,地方兩會上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應將更多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國企“紅利”用於解決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民生問題上,從而惠及民眾,讓全民共用社會福利。 人民網北京3月1日電 (記者常紅 賈玥 曹華 楊文彥)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許莉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