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農根” 18億畝土地“紅線”未被突破

時間:2011-03-10 10:58   來源:新華網

  (兩會訪談)堅守“農根”
——專訪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委員

  

  這是河南省週口市黃泛區農民徐耀偉夫婦在承包的麥田噴灑農藥(2010年4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趙鵬攝

  “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民富則社會富,農村穩則社會穩。”在“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國內自然災害多發、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農田水利建設亟待加強等挑戰,農業的基礎地位能否得到鞏固?強農惠農的政策怎樣落實?農村經濟形勢會如何發展?

  全國兩會期間,圍繞糧食、土地、水利、農民工等問題,記者採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聽取他深入分析這些難點熱點問題。

  糧食:面臨氣候異常、成本上升、囤積炒作三大挑戰

  記者:今年我國穩定糧食生産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陳錫文:主要是氣候變化異常、生産成本上升和流通環節出現囤積炒作現象等三大問題。

  首先是氣候變化異常。這段時間小麥主産區的乾旱已發出了嚴厲警告。第二是農産品生産成本上升。不僅化肥、農藥、薄膜、柴油等物資成本加大,勞動力工資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如果糧價不合理,農民種糧就不會有積極性。第三是流通環節中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最突出的是農産品的生産和市場的聯繫發生變化。比如,大蒜過去從地裏挖出來就上市,但近幾年集貿市場新蒜大量減少。因為大批經銷商在産區建庫,新蒜進庫而不直接上市。這樣,價格掌握在中間商手裏。另外,國際炒家把一些農産品作為金融産品來炒作已有相當長時間。現在大筆資金進入中國農産品市場,引起了農産品的金融化趨向。此外,國際市場對我國的影響增大。去年我國四分之三的大豆靠進口,大豆的下游産品如植物油和飼料等價格也受到國際市場牽制。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