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展現中國民主政治特有魅力

時間:2011-03-11 10:49   來源:新華網

  在“十一五”、“十二五”時期的關鍵交匯點,中國凝心聚力於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今年的兩會別具深意。

  “作為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窗口,兩會開放性包容性進一步增強,各種意見和建議的交匯也更多地展現出其理性、建設性和思辨性。”多位代表委員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更加開放包容 民主更具活力

  “這不是我們的初衷,這樣的一些做法也是不妥當的,我也如實地向社會作出檢討。”這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發出的“道歉”,近日引人關注。

  3月6日下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邀請發改委負責人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有記者提到去年底一些地方為完成減排任務,採取了拉閘限電等粗暴簡單的方法。張平做了上述表示。

  對於張平的回應,海內外輿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官員越來越勇於承擔職業責任,展現了中國建設責任政府的努力和民主政治的進步。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兩會期間,類似的場景,不時出現——

  “房地産調控的核心目標到底是什麼?房地産的問題癥結在哪?究竟怎麼解決?”7日下午,九三學社小組討論現場,面對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和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郭允衝,趙海英委員拋出了一連串問題……

  “問責對象不明,對相關官員懲戒不力,此二者是行政問責制度的缺漏關鍵所在。”傅企平代表認為,官員被問責後的復出機制,須有公開制度設計……

  不同的身份,相同的目的。近年來,代表委員以更加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態度,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意見建議,觀點越來越有思辨性,建議越來越有建設性。

  在全體會議登上人民大會堂的講臺發言,是政協委員特有的履職形式。3月8日下午,面對政協領導人和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負責人,以及近2000位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房屋協會原主席潘祖堯在發言中歷數內地城市建設的“九大問題”。短短的8分鐘發言裏,大會堂裏響起10次熱烈的掌聲。

  “只有如實反映情況,才能便於各級領導決策,只有講真話,才能統一大家的認識。”不久前卸任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的李毅中委員這樣表達他的“履職觀”,“我今後具體工作可能做不太多了,但真話一定要説。”

  “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兩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既尊重多數人的共同意願,也照顧少數人的合理要求,允許各種意見在這裡充分表達。”李君如委員説,正因為如此,兩會才越來越有魅力。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