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關:精神危機怎樣化解?
“真正融入城市的標誌是心理上的融入,但現狀是,相比于就業、社保上遇到的困難,新生代農民工精神上面臨的危機同樣不可小視。”一些人大代表不無憂慮地指出,企業、城市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漠視讓他們陷入心理的孤獨和苦悶中。
調查顯示,企業對新生代農民工人文關懷不到位的現象十分普遍。96.1%的人表示他們關心企業發展,但認為企業“不怎麼關心”或“完全不關心”他們的達16.9%。認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之間關係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關心職工疾苦”,而傳統農民工認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過大”,新生代農民工更渴望得到來自企業管理者的關懷和關注。
陳國誠代表説,新生代農民工已逐漸成為我國産業工人隊伍的新主力,將會對我國産業發展與産業工人隊伍的成長産生深遠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從學校畢業後就直接進入城市,在企業工作,沒有當農民的經歷,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的城市主體心態與上一代農民工城市過客的心態完全不同,他們渴望得到城市的尊重和認同,希望被認為是城市的一分子。
“當農民工不再被當成農民工看待,或許才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時候。”王元成代表説,必須消除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規定和體制性障礙,使他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訴求,引導他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社區要通過開展各類活動,吸納新生代農民工參與社區事務,縮減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促進他們在成為“企業員工”的同時也能成為真正的“社區公民”。(記者趙仁偉、傅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