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從歐羅巴藝術節看中國文化大規模走向世界

時間:2009-11-20 16:34   來源:

  從今年10月開始,比利時各地幾乎成了中國文化的舞臺。大紅燈籠高高懸挂,典雅的牌樓豎立在市中心廣場,茶室茶亭瀰漫著濃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覽館不斷展示中國從古至今的藝術精品,各劇院不時演出中國的話劇、戲曲、音樂、舞蹈、歌曲、木偶、皮影、武術,中國電影在這裡上演,莫言、余華、葉延濱等中國著名作家也來到這裡訪問,一系列有關中國的文化講座在這裡持續亮相。

  所有這一切,都因為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的舉行!

  文化魅力,

  從蘭亭故事講起

  穿過一道具有傳統中國園林特色的月亮門,經過筆、墨、紙、硯、印裝飾的通道,前面豁然開朗,“再序蘭亭”四個大字書寫在深紅色主題墻上。眼前宛如紹興的蘭亭情境。背景是3張蘭亭實地景觀的巨幅圖片,茂林修竹下,靜靜的蘭亭坐落其間,溪流緩緩在兩側流淌。

  “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在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開幕的情景令人難以忘懷。在清新親切的中國民樂聲中,深色氈墊上並排鋪放著4張潔白的宣紙,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冬齡,一位64歲的書法家,身著黑色中式服裝,雙手緊握巨筆,凝神靜氣,蘸墨濡毫,緩步徐行于紙上,跌宕起伏,恣意揮灑。觀眾屏息圍聚,全神貫注。約一刻鐘,一幅高4.4米、寬5.8米的草書巨制呈現在人們眼前:“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全場頓時掌聲雷動。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董俊新介紹,這是中國在海外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書法展覽,精品數量、作品創作的年代跨度,可謂空前。“在這裡大家不僅可以感受蘭亭雅集的風雅淡泊,還可以體會曲水流觴的閒情逸致。”

  為什麼中國書法展覽要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入手?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回答:這是因為王羲之和《蘭亭序》有故事,從這個極富傳統文化的故事講起,可以深入淺出地道出中國書法的內涵和中國文化的幽雅。

  歐洲人擁有欣賞展覽、流連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傳統。在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中,共有近50個展覽,佔據很大比重。這在過去的中國藝術節中極其少見,其中多數展覽都帶去了珍品,有許多還是第一次走出國門。講故事是這些展覽的特色,而講故事又和策展人制度互為因果,正由於每項展覽都有各自的主要策展人,讓展覽具有針對性和明顯的個性,因而也帶來了強烈的吸引力。“中國書法大展”邀請了歐洲漢學家一起策展,他們既了解中國書法,又清楚歐洲人會從什麼角度欣賞中國書法。“中國古代帝王珍寶展”在策展人的策劃下,從宗教祭祀、貴族禮樂、盛世帝國和宮廷生活切入,匯集了國內7個省市20多家文物單位的160多件展品,向外國觀眾展示了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中國古代文人展”則從文房四寶、文玩陳設、書齋説起,深入中國文人的內心,由此表現出中國文化的生活形態。“茶文化展”、“南京雲錦特別展”、“中國陜西唐代文物展”、“中國公共藝術展”、“中國當代建築前沿展”、“活的中國園林”、“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展”、“變化中的中國當代攝影”、“老月份牌展”、“魯迅、麥綏萊勒與中國先鋒派藝術”,從這一個個名稱中,你就足以感覺出策展人獨具的匠心。

  舞臺藝術,

  交響樂裏唱川劇

  中國書法大展名流雲集,開幕式音樂會更是貴賓滿座,但誰也未曾料到,高亢激越的中國川劇與典雅的西方交響樂融于一體,重慶川劇院院長沈鐵梅的嗓音,還有幫腔和鑼鼓,在余隆的指揮下,儘管置於另一個音響世界,卻不失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近些年已經名在中國一流樂團之列的廣州交響樂團,更是準確詮釋出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之間的關係。《納襖青紅》這個名字也不像交響樂,但歐洲觀眾聽出了門道,演出結束後,幾十位觀眾專程到後臺,祝賀演出成功,暢談觀後感受。余隆特意向他們介紹了《納襖青紅》的作者郭文景,他説郭文景與音樂會演出的另一部作品《逝去的時光》的作者陳其鋼都是中國當代音樂的傑出代表,他們最善於將中國深層的傳統元素與最現代的寫作技法和諧地貫穿起來,呈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化聲音。

  20世紀80年代,現代舞剛剛在中國起步時,舞蹈家一直在為什麼是現代舞而爭論不休,中國舞蹈家編出的現代舞也被稱作四不像,對外來現代舞作品人人都説不知所云。可是,不到20年,現代舞已經成為中國舞壇的奇葩,北京、上海、廣州都擁有了成熟的現代舞團,各舞蹈院校也紛紛成立了現代舞係,中國舞蹈家在國際現代舞大賽中頻頻獲獎,中國現代舞作品在國際舞臺也被看好。北京現代舞團和廣東現代舞團將代表中國現代舞的最高水準出席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北京現代舞團的《三更雨》,以中國文人畫作為主題意象,5個獨舞代表五行,《逍遙遊》取材于道家的觀念,主色調為黑白,但這兩部作品的服裝和空間卻選擇了當代性。北京現代舞團團長張長城説,現代舞如今已經被中國文化所吸納,中國的文化素材和傳統意識與現代舞的表現手法渾然一體,形成了中國現代舞的特有風格,在國際舞壇獨具一格。中國的現代舞與交響樂裏唱川劇一樣,都是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融會的典型代表。

  在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上,中外文化對接、傳統和現代融合、傳承與探索美妙結合的作品是一大亮點。林兆華是北京人藝的知名導演,他的作品始終處於前衛探索狀態。這次他的工作室帶來的《故事新編》以魯迅的同名小説為底本,用《鑄劍》的情節為主線,林導演要求演員在沒有成型文本的時候先接受文學本體,用個性化的理解去表現話劇創作,重構演員的戲劇觀念。林兆華導演的話劇《哈姆雷特》也被譽為最具先鋒實驗精神的作品,他讓劇中角色在某個特定時刻轉變為哈姆雷特,顯示了“人人皆是哈姆雷特”的導演主張,在舞臺上造成強烈的解構性。這兩部作品在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上演時,給觀眾帶來了震撼和衝擊。

  今日中國,

  藝術成為一種生活

  比利時皇家大法院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雄踞布魯塞爾的最高處,除教堂之外,129米的總高度使它成為歐洲現存最高大的古典建築。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歐洲古典建築上空懸著巨幅中國山水畫,不能不令人震驚。巨作的作者就是徐龍森,他近年來創作的10幅山水巨作這次都展現在歐洲觀眾眼前,尺度高達十米以上,讓人感覺恍若置身群山之間。

  比利時視覺藝術家科恩感慨道:“這些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這裡的群山之中,我覺得自己似乎無法呼吸。它們讓我産生了一種時空的錯位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這確實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創作形式。”比利時社會科學院院士、漢學家魏查理説:“看到這些畫,我的第一感覺是自己仿佛到了四川或者福建。這些畫既傳統又現代,把它們與這座古老的建築放在一起顯得很和諧。”徐龍森説:“我沒有想到,西方觀眾對我的作品非常理解,他們看出了我對自然的尊敬,以及畫裏面所體現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契合點。”

  徐龍森的畫作顯示出藝術在中國正在成為一種生活的體驗。展示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就是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的主旨。在這裡,已經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概念,從過去文學藝術的小範疇,擴展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舞蹈、戲曲、話劇、木偶、雜技、皮影、交響樂、民樂、電影、美術、書法、攝影之外,還增添了園林、中醫、建築、文物、茶藝、日常生活等,色彩繽紛、無所不包,讓歐洲觀眾全方位地了解中國人。

  歐洲觀眾的文化素養很高,對文化展覽和演出都講究來龍去脈,追究文化背後的歷史和生活。因此,講座和研討會也是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的重要內容,通過中國文化專家的大量講解,讓歐洲觀眾深入了解相關知識,並與中國文學家、藝術家互動,溝通雙方的感情,彌補文化方面的差異。已經舉辦過的講座和研討會,總是座無虛席,發言、提問踴躍,問題之細,表現出聽眾對中國社會生活的熱情。

  在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中,中國與比利時的文化對話特別令人關注,對話的表現方式是將中國藝術與比利時藝術同臺展出,或者聯合演出。從這些對話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文化背後的生命狀態。“事物狀態——中比當代藝術交流展”選擇了中國藝術家26位,比利時藝術家24位。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看後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實在令人讚嘆。“我幾年來多次訪問中國。即使是在這之前,中國的當代藝術也十分活躍,我恰好見證了這個過程。我也多次探訪過北京的當代藝術創作區並拜訪過中國其他地區的當代藝術家。這個國家所表現出的創造力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中國採取開放政策的結果以及成果之一,因為開放可以激發更多的創造力。我曾和中國的一些當代藝術家有過接觸,他們在了解後來被稱之為‘西方藝術’的過程中(我想今天這種所謂的‘西方’、‘東方’之區分已經不再適用了),只用了短短的幾年,就重新思考了歐洲哲學,從心理學、結構主義到存在主義、超現實主義,中國當代藝術家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就研究了所有這些西方思想潮流,完成了歐洲幾個世紀才完成的事情,中國文化界的壯舉是驚人的。”

  文化部外聯局局長董俊新説,從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到這次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都是雙方共同舉辦的,這樣的形式比中國主辦更具影響力,可以深入所在國的社會,在主流劇院和展覽館進行。這些文化活動,不但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全面地推向世界,而且也注重介紹中國的當代文化創造,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巨大成就。除了重大的藝術節外,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地已經建立的7個文化中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文化中心,展示中國文化是一種常態。今後,還將有更多的文化中心相繼建立,中國文化大規模走出去正在成為現實!

  今天的比利時,在機場,你會聽見一聲輕輕的中國話問候;在咖啡館,或許服務員會向你要一元中國“小費”留作紀念;在巧克力店,可能會詢問你來自何方,當聽見北京時,你會聽見一句驚呼:啊,奧林匹克!這就是今天的比利時,中國文化在這裡落地開花。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