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回眸2009 喜看新成就:砥柱中流自從容

時間:2010-01-08 16:12   來源:人民網

 

  用什麼樣的語言描述剛剛過去的2009年?

  大驚大喜?這一年,國際金融危機驚濤拍岸,中國經濟經受住嚴峻考驗。

  大開大闔?這一年,所有計劃力舉千鈞,中國經濟全球率先回升向好。

  大挑戰,大關口。黨中央力挽狂瀾,堅定果敢。

  大智慧,大作為。全國上下共克時艱,自信自強。

  中國氣魄,砥柱中流自從容。

  艱難擔當,駕馭複雜局面

  多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突如其來,給中國帶來巨大衝擊。

  2008年上半年,先是沿海地區出口受阻,增幅逐月下滑,進入10月份後形勢急轉直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迅速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大中型企業,從出口部門蔓延到其他部門,從東部沿海地區蔓延到內陸地區。伴隨經濟下滑,一些行業、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減收,就業壓力增大,民生問題突出。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沉著應對。

  見事早,行動快,駕馭全局。

  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準確把握世界和中國經濟變化趨勢,靈活及時,果斷出手。

  當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剛剛開始顯現,中央領導同志就及時提醒各方給予高度重視。2008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在佈置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及時調整宏觀政策取向,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

  在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急劇惡化時,黨中央、國務院打破常規,2008年11月5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一個月,就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政策措施,人稱“國十條”。同時,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200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保增長是2009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統籌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把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出拳重,措施實,力度空前。

  中國推出刺激經濟的所有計劃,打的是“組合拳”,力度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

  努力擴大內需。投資力度明顯加大,兩年計劃新增投資4萬億元。2009年到2010年,中央計劃新增的1.18萬億元投資,2008年四季度投放了1040億元,2009年投放了4875億元。刺激消費新政連連,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農機購置補貼、降低小排量汽車的車購稅等政策給消費帶來活力。一時間,所有計劃、4萬億、家電下鄉等詞彙,全國上下耳熟能詳。

  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給企業送來真金白銀。2009年減稅額達到5500億元人民幣,取消近百項行政收費。央行數次降息,存款準備金率、央行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等先後下調,銀行全年新增信貸更是史無前例地達到近10萬億元。

  效果好,亮點多,成就非凡。

  扭轉了下滑趨勢,經濟率先回升向好。2009年,國內生産總值從一季度的6.1%,逐季加快,迅速回升到年末的近9%。一個漂亮的“V”型走勢,宣告“保八”毫無懸念!

  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農業穩定發展,糧食實現連續6年豐收,預計全年糧食繼續超萬億斤,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繼續改善。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內需對經濟增長拉動能力明顯增強。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也是保增長的動力。增值稅轉型、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順利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展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文化體制改革成為2009年改革的一大亮點。文化體制改革解放了文化生産力,給人民群眾送來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産品,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帶來了精神力量,撐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片藍天。

  中國擔當,世界貢獻。世界銀行一位經濟學家説:“中國出臺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戰略轉捩點。中國率先推出的大規模刺激內需政策,不但使中國經濟率先走出低谷,也為推動世界各國加強政策力度、奠定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成就來之不易。總量已30多萬億的中國經濟猶如一輛重型載重汽車,走在上坡路上,突然煞車難,迅速啟動加速更難,特別是風雨之中。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功交出“保八”答卷,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應對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各地區各部門齊心協力紮實工作的結果,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的結果。

  宏觀調控,積累寶貴經驗

  2009年,是宏觀調控可圈可點的一年。

  危機爆發之初,國際投資大亨索羅斯預言:“各國能否有效對付本輪金融危機,關鍵在於其各自的政策效力。”而即使在那些熟諳經濟的諾貝爾獎得主眼裏,中國宏觀調控面臨的情勢也是前所未有,其複雜嚴峻遠甚于上次亞洲金融危機。

  科學的決策,有力的舉措,嫺熟的技巧,高超的水準。這次宏觀調控,收穫了經濟回升的碩果,也積累了應對特殊環境、統攬複雜局面的寶貴經驗。

  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

  國際金融危機百年一遇,留給世人的警示沉重而深刻:市場並不萬能。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決不會把“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對立。在外部環境風雲突變、經濟急劇起伏的緊急關頭,凸顯政府主導力量,用好政策操作空間,是穩定經濟社會大局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中央重拳推出刺激方案,4萬億大單帶動明顯。權威機構測算:“假如沒有大規模政府投資拉動,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低點可能會降至1%左右,目前的好勢頭就要在市場疲軟、經濟蕭條幾年後才會出現。”

  國際金融危機並沒改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基於這個判斷,中央一方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提高科學性、預見性,靈活把握政府出手的時機、節奏、重點,一方面堅持推進改革,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之手的神妙,激發民間的創造力。

  中國在發展中遭逢的矛盾、問題、規模和難度世所罕見。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正是改革開放以來發源於實踐並被實踐所證明的正確方向。

  長期與短期全盤統籌。

  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常常催生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新的科技革命不僅是新一輪繁榮的引擎,也會改變全球政治經濟棋局。

  “危機是傳統模式之危,科學發展之機。”這輪宏觀調控,沒有為了GDP不惜代價、不顧一切,而是把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把保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把應急措施與長久大計相結合,充分體現出中央總攬發展大勢、著眼“又好又快”的高瞻遠矚。

  “保八”為重,調整不松,轉變發展方式的航向沒有偏離。十大重點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八項區域發展規劃、抑制六大行業産能過剩、11個重大科技專項,“4萬億”源源流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盡顯轉變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

  任憑風浪急,胸中有海岳。“做好當前的事,籌劃未來的事”,長短銜接,標本兼治,體現的是科學發展的辯證法。

  內需與外需協調並舉。

  外需萎縮,訂單銳減,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多年來首次由正轉負。中央果斷將擴大內需作為主要著力點,立足提振內需,挖掘自家潛力,宏觀調控的這筆濃墨重彩,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底氣。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作為基本國策,對外開放不會因危機衝擊而動搖。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水準和産業結構基礎,決定了內需和外需共同構成市場空間;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交織,也要求宏觀調控必須保持協調性、均衡性,瞄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靈活妥善地處理好兩者關係,最大限度地減少衝擊的代價。

  在擴內需的同時,中央千方百計穩外需。“保市場、保份額”,新政接連亮相。逆境中比較優勢不弱反強,佔世界貿易的份額不降反升,“第一齣口大國”有望好夢成真。中國的GDP增長路徑,開始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三駕馬車”並駕齊驅。

  滄桑無常,危機無情,但中國經濟所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未變,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未變。以戰略維度統籌內外,才能緊握髮展主動權。

  民生與國計內在統一。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危機衝擊之時,如何擺正國計與民生的天平,考驗著黨的執政理念與情懷。

  “越是在經濟困難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胡錦濤總書記這番話語,是執政黨“以人為本”的殷殷掛念,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莊重承諾,讓13億中國人的心無比溫暖,黨和民眾的血肉聯繫愈益緊密。

  中國的所有計劃,將重點鎖定民生領域,大批安居工程、惠民工程、扶貧工程開足馬力。在有限財力下,政策做好“民生加減法”,增收減負,藏富於民,創造“飯碗”,逐步解除養老、看病、上學等後顧之憂,讓人們“有活幹,有錢花,有奔頭”。

  “民生問題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一年多來,改善民生始終被放在宏觀調控的主位。民生連民心,民心匯民力,千門萬戶迸發無窮智慧,形成強大合力,對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年多的宏觀調控實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似乎只是一小步前進,但留給中國和世界的卻是一大筆財富。

  居安思危,勇敢面對未來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實踐和經驗,進一步昇華著我們對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認識,蘊積著發展的新勢能,開啟著發展的新思維,為挺立於歷史新起點的中國經濟照亮未來。

  2009年保增長任務圓滿完成,並不意味著經濟已完全進入自主平穩增長的軌道。最困難的階段雖然過去,最複雜的局面或許還未到來。2010年的中國正站在新的重要關口,考驗著我們的耐力和韌性,也挑戰著我們的智慧和勇氣。

  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的風雲多變、我們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實現科學發展任務的繁重。當前我國經濟回升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農業基礎仍不穩固,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明年世界經濟運作也存在諸多變數。當前的中國經濟,既存在上行的動力,又面臨下行的風險,不容有一絲一毫的放鬆。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增長格局,主要依靠物質投入的傳統增長方式,技術含量普遍不足的粗放生産模式,嚴重阻礙中國發展,不儘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們不僅難以真正走出危機影響,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會越來越窄。

  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把我國推到了國際社會的前臺。這是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上升的必然結果,既使我們具有了處理重大國際經濟問題、應對重大國際經濟挑戰的更好條件,也使我國發展面臨新的複雜形勢。我們要積極適應這種變化,繼續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還沒有完成,經濟實力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不論是解決中國自身的發展難題,還是更好地承擔國際責任,都要求我們繼續埋頭苦幹,真正把自己做大做強。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實現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也會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強有力的支援,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是我們最大的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了部署。我們既要保持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中國答卷上,書寫著中國人的自信、勇氣、擔當和能力。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中國經濟的航船都會奮力前行。(人民網記者 朱劍紅 龔雯 白天亮 田俊榮)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