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 新華社發
62歲的張德江歷任吉林、浙江、廣東省委書記,具有多個大省的執政經歷。作為歷練多年的省級高官,張德江當選副總理,被輿論認為能夠更好地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求得平衡,更有效地推動政令暢通。
帶廣東“突圍”
1983年,時任延邊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的張德江步入政壇,擔任延吉市委副書記。1995年,張德江擔任吉林省委書記,開始了地方一把手執政之旅。
2002年底,張德江在入主廣東不久,就接受了抗擊非典的考驗。抗非典成功後,廣東則面臨著經濟領域的挑戰。當時,江蘇、山東兩省的GDP總量已迅速趕了上來,與廣東僅差幾百億元。在面臨可能丟掉經濟排頭兵的關頭,張德江主張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力主將過去的外源型為主轉變為內外源協調發展。2004年,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顯示,廣東與江蘇、山東拉開了距離。
張德江帶廣東成功“突圍”。
探路醫改
2006年,廣東宣布對欠發達地區的行政村,實行一村一站一醫、每年補貼1萬元的“民心政策”。這一政策被解讀為政府購買公共醫療服務,減輕農民看病負擔。
在醫改未成功的大背景下,此舉被視為一個醫改亮點。衛生部發言人毛群安評價說,衛生部一直呼吁加強扶持村醫,廣東堪稱全國表率。
關注防腐
在浙江、廣東富裕省份長期執政中,張德江也對防止腐敗問題有深刻闡述。
在其署名的理論文章《理想·責任·能力·形象》中,張德江指出:當前,黨員隊伍的整體形象是積極向上、健康良好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黨員隊伍中還存在一些嚴重影響形象的問題。有的作風渙散飄浮,脫離群眾,不講實話,不辦實事;有的趨利媚俗,隨波逐流,追求低級趣味;有的驕奢淫逸,貪圖享受,拜金主義嚴重,追求個人享樂;有的不務正業,熱衷于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有的以權謀私,腐化墮落,參與賭博,貪贓枉法。
2007年5月,張德江更是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希望新聞媒體監督我們的言行”。(記者 徐一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