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民建中央關於加快解決環京津貧困帶問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提案

  時間:2008-03-13 11:06    來源:人民網     
 
 

 

  2004年,亞洲開發銀行在發佈的《河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中得出“環京津地區目前存在大規模的貧困帶”的結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突出重點,便於分析,我們選擇了其中與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張家口、承德、保定三市的25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進行了分析。改革開放初期,這25個縣的經濟與京津遠郊的15縣基本上處於同一發展水準,但20多年後,相互間的經濟發展水準卻形成了巨大的差距。據調查表明,這些縣總人口828萬人,佔全省人口的12%,貧困村3004個,佔全省貧困村的42%。2006年底,25個縣貧困人口167萬人,佔總人口的20.1%。2005年,25個縣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162元,最低的趙家蓬區僅有1160元,其中1719個貧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為800元左右。25個縣每人平均生産總值6325元,每人平均地方財政收入176元,僅分別為北京遠郊縣的1/4、1/10。每人平均生産總值最低的尚義縣僅有3927元,每人平均地方財政收入最低的康保縣僅有37元。在不少縣,“戶裏窮、村裏空、鄉鎮背著大窟窿(負債);行路難、吃水難、脫貧致富難上難”是真實的寫照。造成貧困的原因除了當地較為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群眾較低的素質之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歷史原因。隸屬於張家口和承德的很多縣在建國後的很長時間內一直被列入為軍事禁區,國家對這些地區的政策基本上是不修路、不輸電、不上工業建設項目,對外開放時間滯後了近20年,因而錯過了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先期開放發展的兩個戰略機遇期,造成了多年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歷史欠賬太多,導致工業基礎薄弱,交通、能源、電力、通訊、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落後,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停滯或緩慢的狀況,逐步拉大了與開放地區的差距,使經濟社會發展明顯落後於周邊地區。

  二是政策原因。長期以來,河北一直作為京津地區的生態保護屏障,肩負著為京津阻擋風沙、水質凈化和水源供給的任務。北京地區81%的用水和天津地區93%的用水來自於河北。為了保證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河北還必須隨時為北京做好緊急供水的準備。因而,目前環京津帶貧困地區不僅不能上涉及水源的新項目,而且原有不利於水源地環境保護的項目也進行了關停,河北環京津周邊的縣在發展上受到了很大限制與損失。對因保護環境造成的損失,目前國家尚無給予明確的合理補償政策。

  為此,我們建議:

  1、儘快制定實施《環京津貧困地區發展規劃》。由於環京津周圍貧困地區的發展滯後,因此,京津冀區域的發展受到了“短板”現象的嚴重制約。如果不制定特殊的戰略措施和優惠政策,儘快改變這一區域貧困落後的狀況,不僅將制約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也會影響我國北方區域經濟的發展,乃至影響國家經濟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建議國務院成立專門協調機構,打破行政區劃,研究制定《環京津貧困地區發展規劃》,設立環京津貧困帶發展專項資金,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以解決這一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態環境惡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的問題。

  2、建立跨區域有償用水和環境治理受益的補償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京津不應再無償享受來自周邊貧困地區在自身資源匱乏條件下所輸送的水源和環境治理的成果,應採取合理補償的方式對這些地區給予“反哺”,建立合理的市場化水資源配置機制。按照“誰治理誰受益,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制定水資源使用權益損失補償政策、工業發展權益損失補償政策、生態管護補償政策等,以促進京津周邊貧困地區的發展。

  3、建立長效的經濟協作發展機制。應加快京津與冀之間的市場對接、産業融合,優先向環京津貧困地區實施産業轉移,將産業鏈向周邊地區延伸。積極探索建立京津冀“雙贏”或“多贏”的區域間協作發展機制,充分吸納京津周邊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將支援周邊貧困地區的發展作為京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建立長效的支援機制。(人民網記者董宇 整理)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