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教育】教育部官員作出承諾 “京劇進校園”將增傳統劇目

  時間:2008-03-14 13:54    來源:京華時報     
 
      昨天(13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特地為43名委員關於“京劇進校園”的聯名提案召開提案辦理協商會。教育部官員在會後明確表態,將接受委員意見,在京劇義務教育試點過程中增加傳統京劇的數量。

    和今年政協舉辦的前兩場辦理協商會不同,昨天上午的會議是單一圍繞1870號提案的專場辦理協商會,近百人參與會議。1870號提案就是在兩會期間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小學生京劇義務教育內容要慎之又慎》提案,由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委員牽頭、其他42名委員簽名提交。提案建議增加傳統劇目,由戲曲學校老師參與教學以及組成專家小組進行評估。

    在會上,提案人、專家、操作者和部委領導針對劇目選擇、調整方向等問題闡述了看法。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司司長楊貴仁在會後表態,在15首劇目進校園的同時,將組織相關人員把合適的傳統劇目製成補充教材,爭取在本學期發到實驗學校。他同時指出,教育部也鼓勵地方劇種進課堂,允許京劇與地方劇種在校園並存。

    ■各方説法

    >>提案人

    梅葆玖:家裏電話被打爆

    作為提案的發起人,梅葆玖委員第一個發言。他説,當15首“京劇進校園”劇目公佈以後,家裏的電話被戲迷和朋友打爆,問他怎麼選了這麼多的樣板戲。對此一無所知的梅葆玖決定要在兩會上提出這個提案。

    他認為,要減少樣板戲的數量,“可以有,但數量不宜太多,比如可以從9首降到三四首”。

    梅葆玖特別説明:“千萬不要因為提案攪黃了這件事,我們不是來‘打架’的,而是來商量的。”他希望不要因為調整劇目,而停下“京劇進校園”的腳步。

    >>專家

    高鋼:應建立監測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高鋼建議,成立類似議會的機制,對京劇進校園的進程和效果進行全方位的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進行實時調整。

    >>教師

    劉鷺:實行1+X模式

    中關村一小京劇教師劉鷺提出了一個設想,即“1+X模式”。1是指固定劇目,X是指選修劇目,可以是地方戲,也可以是其他優秀劇目。這個想法得到了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司司長楊貴仁的認同。

    >>操作者

    吳江:樣板戲確實過多

    作為這次京劇教材的編寫者之一,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委員承認,因為要趕在開學時把京劇教學試點推開,時間緊迫,所以在劇目選擇上也許不夠細緻,樣板戲的劇目確實過多。“造成今天開這個會,我是有責任的,應該受到批評。”

    他介紹説,在選擇劇目時和戲曲、教育和教材方面的專家商討過,當時之所以選擇這麼多的樣板戲,主要是考慮到通俗性,為了讓孩子容易接受。“現在孩子的父母都會唱這些唱段,可以在家裏形成一起哼唱的互動氣氛。”

    在會上,他提出建議,一方面“京劇進校園”的工作繼續進行,“一旦停下來,會有更大的誤解”。另一方面,在會後組織一個班子去選擇優秀的傳統唱段,馬上錄製成補充教材,然後在實踐中檢驗篩選。“如果順利的話,半個月就能完成補充教材的工作。”

    ■官方態度

    >>教育部

    要聽取專家意見

    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介紹,“京劇進校園”是常規性教學改革試點工作,並沒有給學生增加額外負擔。如何選擇適合青少年的唱段需要反覆斟酌,並需要經過實踐檢驗。選曲過程在客觀上説時間較緊,教育部基本上是聽取了中國京劇院的意見。 “遴選劇目是第一次,難免有不完善的地方,教育部會一如既往地尊重和依靠專家來推動這項工作。”

    >>文化部

    兩個比例不適當

    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認為,此次“京劇進校園”在劇目選擇上確實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方面表現在傳統戲和樣板戲的比例不適當,另一方面表現在京劇各個流派和行當的比例不平衡。“梅委員這方面的意見可以吸納,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適當調整教材。”

    但對於梅葆玖提出的由京劇學院師生去教京劇的意見,陳曉光認為為數不多的京劇院校不能夠滿足中小學的需要。對於地方劇種進校園的建議,陳曉光提倡向廣東學習,通過編寫地方教材的方式進校園。(記者 周逸梅)

 

 

 
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