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醫院】委員建議按公益營利慈善三標準重新定位醫院

  時間:2008-03-14 10:43    來源:新京報     
 
 

    兩會上,衛生部部長陳竺、副部長高強多次強調,“醫改的核心是要體現公益性。”據衛生部統計,中國公立醫院床位數佔全國病床總數的99%。公立醫院無疑是實現公益性的極其重要的一環。

    但是,面對全國600萬醫生和十幾萬醫療機構,單靠中國政府的財力是不夠的。

    公立醫院如何在保證自身生存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公益性。為緩解看病難的問題,大醫院如何分流患者,社區醫院如何吸引患者?這些是本專題欲探討的問題。

    本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醫學博士王立東對“醫改”提出建議:對醫院按公益、營利、慈善三個標準重新定位,不同定位的醫院,國家投入不同,服務的患者也分為三個層次。

    財團給錢國家給政策辦慈善醫院

    王立東認為,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家投入過低,但“短時間靠國家單一投入改變目前醫院的生存條件是不現實的。”他認為,應該拓寬醫院的投資渠道,建議將醫院重新定位,分成營利、公益、慈善三大類。慈善的醫院可以由大企業、大財團、大富豪的捐贈來舉辦,國家對其進行政策引導,比如他們捐錢辦醫院國家可以對他們實行減稅政策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他強調,慈善醫院的患者要有條件限制,如根據收入水準等。符合條件的患者如果條件改善後,應該到別的醫院。

    對公益性醫院,他認為應完全由國家投資,主要服務對象為中下層收入人群,營利性醫院不以國家投資為主,服務對象主要為高收入階層。

    王立東還建議,公立醫院要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深化運營體制及人事制度改革,同時加大監督力度。

    “公立醫院強化公益性應先行試點”

    儘管醫改方案未能在今年“兩會”上公佈,但“醫改”仍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各方建言的焦點之一是“公立醫院改革”。在醫改方案即將公佈的背景下,許多公立醫院已在摸索適合自身的出路。

    在北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正在與國際投行、會計師事務所和醫療産業標準化管理公司合作,對自身的資産和運作狀態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分析,以便為今後的改革決策提供數據基礎和實踐樣本。北京一家知名的心血管大醫院吸引社會資本成立管理公司,再以公司投資加技術合作的形式,在各地建立同名的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利用自身品牌和技術進行融資。

    全國其他地方城市,也先後有“賣掉公立醫院”、“公立醫院股份制改革”等等探索。

    對此,一直關注醫改的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表示,“強化大醫院的公益性,在政策未到位,醫藥、醫保體制未理順之前,難度會很大”。他建議“政府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先做試點。”這些試點的主要任務是,政府探索建立100%的公益性醫院。“這個公益性,並非指完全的政府投入,引入社會資本,也同樣可以在政府的主導下,向群眾提供完全公益性的醫療服務。”

    個案 心血管大醫院試水“品牌股”

    2003年,北京一家著名的公立心血管醫院開始探索一種“股改”的市場化嘗試。

    據該院負責對外合作的人士介紹,2003年該院試圖建成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網路。但是,作為一家政府主導的醫院,政府不可能投入鉅資進行網路佈局,一個公立醫院也難以跨上前臺直接融資。

    為解決融資難題,2003年該院成立了一家管理公司,以自身品牌和技術入股,引入了一家社會企業的投資。“公司是經過衛生部批准的。”這位人士表示。

    這家管理公司的首次醫療産業化探索是與青島港職工醫院合作。2006年5月,雙方各持50%股份成立了一家心血管醫院。北京方面以無形資産入股,同時以自身品牌為新醫院冠名。 當年5月12日該院開業,衛生部還發來賀信。

    半年“股改”收入翻番

    新成立的心血管病醫院實行院長、總經理負責制,由院長兼任總經理。醫院的最終決策實行董事會決策機制。北京的醫院派出20多名頂級專家,提供技術支援。青島港職工醫院負責醫務、行政服務。而參與此事的社會企業則派出行政管理層。合作之前,青島港職工醫院的年收入是4000多萬,但合作當年,收入已達1億元。據北京方面負責對外合作的人士介紹,收入的增加有服務費提高的因素。

    “品牌股”暗藏算賬難

    按照最初的設想,青島港醫院將整體改造成心血管病醫院,但到目前,青島港醫院的改制只完成了一半,合作的只是心臟科。上述人士介紹,做通職工的思想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北京的醫院也有擔心,“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不求回報是不可能的”,而政府對“股改”只是初步肯定。

    2006年起,北京這家醫院先後和鄭州、新疆等地方的醫院談判,但目前都停留在初步意向。在北京方面看來,其中最大的難題來自地方政府的審批。

    對於公立醫院的股份制改革,北京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學院副院長吳明教授認為,公立醫院的品牌、技術、整體設施到底有多少國有資本難以算清楚,容易讓私有資本依託公有資本賺錢。

    “公立醫院決不能股改”

    委員稱民營資本可做慈善捐助給公立醫院

    觀點1 “公益”是否必須“公辦”?    

    顧昕:很多人把醫療衛生事業的社會公益性和醫院的“社會公益性”混為一談了。

    所謂醫療衛生事業的社會公益性,也就是人人都能看病,也就是“病有所醫”。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之道,是推進全民醫療保險。而很多人談論醫院的社會公益性,可能是希望醫院低價運作,甚至某些服務免費。

    必須澄清一點,“公益性醫院”,也就是非營利性醫院絕不是免費醫院,同樣會盈餘,與營利性醫院不同之處就在於不能分紅,而是用於醫院發展。由於非營利性醫院沒有分紅壓力,其服務價格也許稍微低一些,但也絕不是我們想像的平價甚至免費。

    公立醫院都是非營利性的。但同樣重要的是,非營利性醫院並不一定是公立的。事實上,在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多數非營利性醫院是民營的。政府對於民營非營利性醫院是鼓勵,一般是免稅,還有政府在民營非營利性醫院直接提供配套資金。

    李蘭娟:公立醫院決不能進行股份制改造。公立醫院就應該政府辦,就是造房子買設備政府要保證,醫務人員的基本工資待遇政府也要保證,醫療性服務要定一個合理價格進行收費。民營資本可以做慈善捐助給公立醫院,但決不能進公立醫院營利。

    收支兩條線影響醫院改革

    專家稱收支兩條線將使醫院成為衛生行政部門的科室

    觀點2 醫院如何“公益”起來

    林曙光:公立醫院的運作機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完全由財政包起來,也不可能完全推向市場,而是要一步步的,逐漸減低藥品加成費用,逐步提高醫生的技術性服務收入,逐步提高財政投入和各個方面的投入。

    鐘南山: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應該建100%的公益性醫院。政府可以先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方做試點,集中財力辦一兩所真正的公益性醫院。

    顧昕:公益醫院無論是公立還是民營,非營利性醫院建立起來後,都應該是獨立的法人,對自己的人、財物各方面擁有完整的自主權。

    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新醫改方案中對於公立醫院社會公益性存在種種認識上的誤區。一方面提出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另一方面又要搞醫院收支兩條線。前者是走向法人化,而後者是走向行政化。在收支兩條線下,醫院絕對不是一個獨立的法人,而只是衛生行政部門的一個科室。把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改革思路捏合在一起,難怪公立醫院的改革至今不明確。(記者 魏銘言 錢昊平 吳狄)

 

 
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