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探月】葉培建:探月第三步“回”正在論證預計2017年實現

  時間:2008-03-12 10: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惠子)全國政協委員、繞月探測工程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在此間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探月工程第三步“回”正在論證,若順利2017年前後能完成,目前的嫦娥一號“將盡可能延長其壽命,把衛星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葉培建説,探月工程第一步“繞”已經實現,準備發射第二顆繞月衛星,第二步“落”正在努力,預計2013年前後實現。他説,相比前兩步,“回”的難度更大,不僅要完成“落”的全部過程,還要返回,但這一步一定要走。中國載人航太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能夠把衛星發射出去,再回收,將來人要上月球,也要解決“回”的問題,如果國家能夠支援順利立項並且現在就開始前期技術準備,2017年前後則可以完成,目前正在做探月三期“回”的深化論證。

    他説,目前月球探測主要靠儀器設備完成,當然最聰明的是人類,因此最好能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在地面上對樣品進行精密分析,“採樣品雖然只是個現象,但這個技術反映了我們的機器人技術、控制技術的水準,能返回來反映了我們月面的再起飛、空中的交會對接、再返回等一連串技術”,航太技術是眾多技術的集合,代表著國家的綜合實力。

    葉培建説,2013年前後計劃把中國自己的探測器系統(包括著陸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俗稱月球車)送上月球,第二步“落”同樣是“從來沒做過的”,遇到的問題比如説“如何落下去不摔壞”,“如何安全軟著陸”等。

    他説,著陸器工作一年,月球車工作三個月,都要過夜,月球上一個晚上相當於地球上14天,見不到太陽,沒有電能,又不能加熱,設備如何工作、如何保溫-這些都是嚴重的工作挑戰;另外,月面勘測的大量數據要從38萬公里傳回,對數據傳輸的速率和誤碼率,即測控系統和數據傳輸系統,以及月球車行走時的導航,都帶來了很大挑戰。“國家已經正式批准這一探月二期工程,並組織了隊伍,技術攻關工作已經開始。”

    葉培建説,探月工程第一步“繞”的完成還需要2009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從而進一步完成四大科學目標,併為二期工程的落月做一些試驗,其完成科學目標的有效載荷會比第一顆星有進一步的提高,衛星軌道高度要從200公里降到100公里,衛星的能力有所提高。

    他説,嫦娥一號的設計壽命是一年,若能延長壽命,則可以獲得更多的科學數據,“如果一年後能延長衛星的壽命至三個月甚至半年,衛星還具備能力,我們可以讓它再做些事情”。葉培建沒有對衛星最終直接撞擊月球表面的設想做評論。

    “肯定地講,嫦娥二號及之後的探月二期的工作都會由比我年輕的人承擔,在嫦娥一號中做過貢獻的年輕人來挑大梁,他們具備這個能力,當然我還會和他們在一起戰鬥。”葉培建説。

    他説,許多國家已經提出在探月領域與中國合作的願望,中國一定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合作。

    葉培建説,從科學的發展規律看,中國載人登月計劃第一步為“探”,第二步則為“登”,即實現人登上月球再回來;第三步為“駐”,即在月球上停留一段時間,“中國目前還沒有任何載人登月計劃”。

    “月球之後,具有豐富科學含義的火星、小行星將是下一步目標,但目前,中國還沒有火星探測計劃。”他説。中國目前正與俄羅斯開展一個火星探測項目,對火衛一進行探測。

    “從科學上來説,這具有一定意義,但這不代表中國人自己探測火星,探測火星的根本是要掌握從地球到火星的這段飛行。中國人具備這個能力用自己的運載火箭、自己的飛行器和測控系統完成火星探測,當然還需做些努力,但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他説。

 

 
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