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太原1月18日電(記者 原碧霞)加強社區醫療建設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藥方”之一,但目前相當一部分社區醫療資源卻處于閒置狀態。山西政協委員經調查後認為,要確保大部分病人首先到社區醫院就診,首先應把對社區醫院的投資用在人才引進上。
山西政協委員王愛萍最近以問卷形式隨機調查了300例門診病人,收回有效問卷218份。調查發現,病人不願意到社區醫院就診的原因是不相信現有社區醫院醫生的診療水平,而如果社區醫院配備有合格的醫生,則可由最初33%的病人願意首選到社區醫院就診增加到60%。
那麼,如何提高社區醫院醫生的診療水平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醫科大學畢業生經過三級甲等醫院2年以上臨床培訓和診療實踐後,分配到社區醫院工作。但問題是,他們願意去社區醫院工作嗎?
王愛萍在山西醫科大學對180名學生進行了課堂調查。調查顯示,只有5名(2.8%)學生畢業後願意到社區醫院工作。但王愛萍在調查中還發現,如果能夠解決好社區醫院醫生的工資待遇、學習進修、職稱晉升等問題,還是有50%以上的學生願意到社區醫院工作。
王愛萍認為,當前我國緩解大醫院的壓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在對社區醫院進行投資時,首先應把投資用在人才引進上,以有效提高社區醫院診療水平。她建議,有關部門應立即著手研究如何引進大學畢業生、退休老專家、高級護理人員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