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報告解讀:三大量化指標規劃"三農"發展新重點

  時間:2008-03-10 10:05    來源:中國網     
 
 

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姚潤豐 周英峰 馮曉芳)糧食産量穩定在5億噸左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以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00萬以上,這是計劃報告就“三農”發展問題提出的三個量化指標。除了農村增收指標外,其他兩個指標都是近年來首次明確提出。為何提出這些目標,如何實現這些目標,部分代表委員進行了解讀。

5億噸:糧食安全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在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的作用下,我國糧食生産近年來穩步提升。2007年,糧食首次實現連續四年面積、總産、單産的“三增”,5億噸的總産量使我國儲備糧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立昶説,我國糧食産量去年達到5億噸,但仍未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糧食生産的基礎依舊薄弱。

“今年,要千方百計爭取農業有個好收成”,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糧食安全,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絲毫不能放鬆糧食生産”。

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副部長尹成傑表示,糧食是百價之基的地位沒有改變,確保國民經濟穩定發展,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必須穩定在15.9億畝以上,産量必須穩定在5億噸左右。

6%:農民增收的“短腿”依然嚴重

從2003年到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的收入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每年以超過6%的增長速度攀升。2007年達到了4140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了9.5%。

針對計劃報告提出的6%以上的增長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亳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景龍説,城市擴張大規模佔用農村土地;勞動力大量流出農村,農村勞力呈老年化;農村發展缺乏資金,農民貸款難,已經成為制約當前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浙江奉化市蕭王廟街道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代表説,現在農民增收的渠道多元化了,工資性收入應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去年滕頭村農民通過外出務工每人平均年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大學副校長金道超説:“農民增收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怎樣幫助農民克服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算好農民增收的綜合賬,也是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200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隨著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快速增長,2007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378萬,是2000年以來減少幅度最大的一年。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豪吉集團董事長嚴俊波表示,目前我國農村的絕對貧困人口數雖然不多,但解決難度很大。初步解決了溫飽的人口,生産生活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鞏固溫飽成果的任務也很艱巨。

“農業是一個弱勢産業,在承擔市場風險的同時,還要承擔自然災害風險。”他認為,開展農業保險是減少因災返貧的重要舉措。此外,在有條件的地區,還要引導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向城鄉大病統籌為主體的保險制度發展,降低貧困人口因病返貧的風險。

針對減少貧困人口200萬以上的預期目標,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黨支部書記劉瑞蓮説,減少貧困人口只靠國家“輸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增強貧困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長,拓展其就業渠道,轉移到非農産業就業,這才是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