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中國青年報今日話題:戶籍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時間:2008-03-17 09:04    來源:人民網     
 
 

 

  當看到“許三多”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穿著工裝、戴著安全帽領唱《農民工之歌》的時候,張萬民覺得“格外提勁兒”。

  他在北京當建築工人已經7年了,“歌裏‘身上沾泥花,臉上挂汗花,昨天我是農民,今天當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氣風發’唱的就是我!”

  自豪之後,煩惱來了:“我娃娃該讀書了,想帶在身邊讀書又沒有北京戶口,我聽人説,‘許三多’以前也是個農民,他辦好了北京戶口了嗎?”

  問題在於社會福利與戶口捆綁

  戶口,已成為今年兩會中熱度最高的詞語之一。

  宗慶後代表建議,放寬戶籍限制,出臺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城鎮政策,讓外來工真正安居樂業。

  他建議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城鎮的政策。同時從工作年限、技術水準、對企業的貢獻等方面制定具體可行的落戶細則,使符合要求的外來務工人員率先落戶城鎮,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同城待遇”。

  “國家有關部門應修訂《戶口登記管理條例》,破除附加在戶口上的各種特權與功能”,全國人大代表趙林中建議,通過戶籍改革,破解流動人口管理難題。

  他説,目前,因戶籍管理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現象普遍存在。戶籍改革推進過程中,與戶籍相關的教育、計劃生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賠償等一系列配套改革亟待突破。“例如,有戶籍的人可以享受各種社會保險,甚至還能享受低保和廉租房;沒有戶籍的人在一個城市工作很多年,卻什麼都沒有,子女上學還要交贊助費,遭遇車禍‘同命不同價’,大量的民工人潮流動可戶口無法流動等,形成了戶籍歧視”。

  他認為,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戶籍制度並非一無是處,造成以上不平等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現行社會福利政策與戶口捆綁。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定位戶籍管理的職能,把戶籍制度還原為“登記管理”,儘快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界限。“應該研究解決計劃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社會保險、義務教育、農村土地承包和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等相關的社會分配政策問題,破除附加在戶口上的各種特權與功能,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方面體現公平”。

  打破戶籍藩籬是對農民的第二次解放

  全國政協委員、暨南大學教授陳偉明注意到,這兩年一些省市嘗試了戶籍改革,但只是形式上統一了戶口本,其背後附加的社會福利卻還沒變,諸如子女入學、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保、福利、高考等,名義上有了進城的“門票”,卻享受不到實際的“市民待遇”。

  全國政協委員朱徵夫律師認為,現行的城鄉二元化戶籍管理制度,違反了公民的平等權。戶籍改革打破二元化的藩籬,是對農民的第二次解放。

  在他看來,我國目前的戶籍管理制度,主要是依據1958年出臺的《戶口登記管理條例》,有四大原則:以家庭為單位、經常居住地為依據、城鄉二元化、遷徙審批。這種二元化的戶籍管理制度,導致了城鎮人口優先享有公共資源,在招工、招生、社保、醫療等社會福利方面造成不平等。戶籍管理制度某種意義上變成了等級制度。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流動迅速,這種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戶籍管理制度問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劉光磊認為,該問題必須要儘快研究,予以解決,“長期這樣延續下去,農民老是被約束在黃土地上,兩極分化的問題、貧富懸殊的問題、城鄉統籌發展的問題就沒法解決。”

  徹底放開戶口將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期望徹底放開戶口遷移門檻,讓任何人都能按自己的意願到任何地點落戶。

  “我的天呀,要是人再多點,以後可怎麼出門呀?”3月10日,走出擁擠的地鐵車廂後,北京市民胡女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抱怨,如果把北京戶口徹底放開,一下子增加很多人,“本來交通壓力就很大,北京怎麼吃得消?”

  陳舒代表認為,寄望于戶籍改革一下子完成不可能,只能逐步試點,逐步縮小城鄉經濟差距,才有希望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戶籍改革。“取消農村戶口容易,但要實現自由遷移,享受城市真正實惠,短時間內難度很大,這源於城鄉差別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彌。”

  在陳舒看來,下一道城鄉戶籍統一的政令是容易的,但要把戶籍制度背後的利益關係理順卻不容易。比如低保,政府需要補給多少資金?比如農民子女的教育,城市財政是否承受得起?

  2003年,重慶主城取消了“農業、非農業戶口”二元結構。實行城鄉戶口一體化管理,所有人都具有“重慶市居民戶口”,在教育、參軍、就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而為此設置的門檻較低,只要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即可。

  劉光磊表示,重慶的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仍將堅持下去,但這不等於現在就徹底放開所有門檻,“我們將在堅持中去完善”。

  他説,必須有序、合理地解決戶籍問題,如果農民都把土地扔掉後進城了,解決不了生計問題,住在窩棚裏,完全靠城市養,也是不行的,城市將不堪重負。此外,還應該考慮到社會的結構、分工問題,不能沒有人從事第一産業,非讓農民到城市裏來,又將滋生新的社會問題。

  “適度放開是對的,但要防止一風吹”,他説,人們在遷移時,也不要一味地盯著大城市,也可以考慮落戶到中小城市和城鎮。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桑海分局局長萬凱認為,目前,戶口問題的癥結並不在於戶口本身,而是在於城市功能的限制。“一旦徹底放開戶口遷移,城市承受不了,必然就會用其他的手段設置門檻,戶口只是個擋箭牌而已。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看國家的發展,發展水準沒上去時,盲目地放開戶口,是不現實的,將會讓更多的人受累。”

  很多人大代表認為,解決戶口問題要以經濟發展的現實條件為基礎,戶籍管理制度必須與城市的工業化、現代化水準相適應。否則,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城市,帶來的必然是勞動力就業、基礎設施容納、失業救濟、交通出行、社會保險等方面出現問題。其結果是城市化甜頭尚未嘗到,反而迎來“城市病”。

  戶籍制度改革不會一刀切

  有媒體報道説,鄭州曾經嘗試“基本磨平城市入戶的門檻”的戶口新政策,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全國各地戶改政策最寬的,但新政策實施後,帶來很多問題,給城市帶來很大壓力。

  生源爆滿成為近年來鄭州市各中小學的普遍現象,有的班學生人數高達90多個。一些學校操場站不下全體學生,竟然在做課間操時實行每週一、三、五和二、四分班輪流做操制度。一些學校的學生下課上廁所,竟然還要排長隊。

  這種現象耐人尋味,折射出戶籍改革的艱難。顯然,在各種社會事業的承受能力有限的背景下,戶籍改革需整體推進。實現遷徙自由的理想不能超越現實可能,解決戶口問題必須有更宏觀的視野,單純靠取消遷戶門檻並不現實。

  劉光磊算了筆賬,我國農村有3億富餘勞動力,城鎮有8000萬,如果這3.8億人口全部轉成市民,按修建一個城市容納100萬人口計算,就需要修建380個城市,“戶籍制度改革不能盲目地搞,還得設置一定門檻。”

  “事實上,公安部一直都在積極推動這個事(戶籍改革—記者注),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我們在拖延。”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日前表示,由國務院牽頭,包括公安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14個部委正在積極協商戶籍改革的事情。

  據透露,戶籍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放寬戶口遷移限制,引導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長白景富表示,戶籍制度改革不會一刀切,大中小城市肯定會有區別。他稱,戶籍制度改革牽扯到住房、教育、醫療等方方面面的利益,並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戶籍制度何去何從,百姓依然在期待。(記者 田文生)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