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中國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備受關注

  時間:2008-03-11 09:56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王攀 程志良)來自中國各地的近三千名人大代表將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是這次會議備受關注的議程之一。

    2月27日,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同意把《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説,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在中共十六大“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去年的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式成為國家意志的全國人代會,在這方面將邁出什麼步伐引人關注。

    “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舒揚教授説。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袁曙宏稱,經過30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是十六大以來一系列重大舉措,目前中國已總體形成了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有力地保障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但他同時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急劇轉型,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在諸多方面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狀況也越來越突出。

    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政府工作與形勢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還有不小差距。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相互推諉,辦事效率低下;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素質不高;對權力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弄虛作假、奢侈浪費和腐敗現象比較嚴重。

    “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義,任務也十分緊迫。”袁曙宏説,這是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的重大舉措。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先後經歷了5次較大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儘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務不同,過程有難易,效果有大小,但歷次改革都適應了生産力發展的階段性需要。

    觀察家認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將成為中國今後改革開放的一大關鍵。以行政體制為中心的政府機構改革,最重要的是實現政府自身的轉型。這個轉型應是兩大任務: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二是由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到一個公共治理型政府。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臨沂市市長張少軍説:“政府的主要職責應是提供公共服務,提供社會管理。在這兩個領域,沒有人可以替代政府。但直到最近幾年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一些地方才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兩會開幕之際,《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單行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海內外對這次改革廣為關注,紛紛發表評論。

    《人民日報》發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的評論員文章,稱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從國情出發,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發,從人民群眾的願望出發,積極穩妥地推進,努力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達到目標與效果的統一”。

    《經濟日報》的文章説,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明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即經過不懈努力,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的比較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

    美國《世界日報》發表社論認為,正在醞釀中的政府機構改革,是著眼5年,放眼10年,目標是為5年後的下一個5年,打下穩定發展基礎。

 
編輯:賀晨曦